大禹治水
上古五帝时期、华夏大地
尧、舜、鲧、禹及当时的百姓
鲧治水、大禹治水
基于文字诞生之前的历史传说,在上古五帝时期,在尧当政时,天降大雨,华夏大地上洪水滔滔,包围了山岳,淹没了丘陵,民不聊生。帝尧忧心忡忡,紧急召开部族首领大会,商议治水对策。尧问:“当今,谁可以担当治水的重任呢?”四方的首领说:“鲧,可以!”尧摇摇头说:“恐怕不行吧,他自以为是,素来不服从命令。”大家说:“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请让他试一试。”于是,尧任命鲧去治水。鲧用“拦截堵水”的办法治水,九年过后,洪水仍然肆虐不止。
后来,尧老而退休,将王位传给了舜。舜上台后,巡视四方,考察地方官员政绩,举贤黜不能,鲧因治水无功被舜放逐到羽山这个地方,最后死在那里。
接着,舜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平治水土。禹既伤心于父亲被放逐的事实,又不敢懈怠日夜劳心焦思治水的方法,他吸取父亲的失败教训,调整治水方略,变“拦堵”为“疏导”,带领并组织广大百姓投入到治水的长期工作中。
在治水过程中,禹做了哪些事情呢?
一、放眼天下全盘考虑,从根本上治理水患。鲧治水,看到的可能是尧都附近的水灾,最大范围不过是中原地区;而禹治水看到的是整个华夏,皆及黄河长江流域,他要彻底根治百年不除的水患。所以,眼光的高低可以决定事情的成败。
二、禹给人的日常形象是左肩挂着准与绳,右手拿着规与矩,治水工具从不离身。他勤敏做事,孜孜以求,不避艰险,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陆地、水地、山地、泥地都跑遍了。他公而忘私,多次经过家门而不入,全心全意为治水服务。因为长期泡在水中,腿毛都不生长了,后来春秋时代的诸子盛赞大禹的品格,墨家更是以大禹的刻苦精神为榜样,教导弟子师法大禹。
三、一边治理水患,一边建设水利。禹治水从西到东,从北向南,凿开龙门,将黄河水系疏导入海。在中原完成治理后,足迹又从荆汉到江淮,排涝垦田,发放稻种给百姓,并调配粮食赈济灾民,维护诸侯之间的和平关系。
四、划分九州,任土作贡。禹治水,随山刊木,划定疆界,每到一地便详细记载当地的物产分布情况,根据产值的贫富设计缴纳贡赋的多寡。依据山川形势,他将华夏大地划分为九大区域,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此举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版图。相传他用青铜铸九个大鼎,将这九个州的风土物产一一刻写在上面,后来九鼎作为国之利器,从夏传到商周,成为天下政权的象征。“九州”一词逐渐被用作中华民族的代称,沿用至今。只是,这九个鼎至今仍没有找到。
经过十三年的不懈努力,禹治水取得了全面成功。为表彰禹治水的功绩,帝舜在庆功会上赐予禹“玄圭”,一种黑色的玉器作为永远的纪念。从此天下大治,地平天成。百姓对其感恩戴德,尊称他为“大禹”,意思是感慨其功,“真了不起呀,伟大的禹”。
那么,伟大的禹治水的贡献主要有哪些呢?
一、治水成功是首要贡献,百年水患一旦根除,功昭日月,彪炳千秋。因为这个功绩,帝舜的王位禅让给了他,他传给了儿子。
二、治水过程,促进了华夷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原来,炎黄蚩尤各盘踞一片区域,华夏与夷苗相互攻伐。禹治水时,洪水是联合因缘,华夏与东夷需要紧密合作共治才能达到平治水土。大禹娶的是涂山氏女为妻,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一大事例。
三、禹贡九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事件。九州是个大框架,定了这个框架,中国地理在此有了基,中华文明在此有了根。从图上画,九州的概念呈现出来的是以豫州为中心的稍斜的九宫格,贡九州是经济赋税的维系,贡九州之上有个九州的政治观,政治共同体需要制度规范,贡九州就为夏启建制打下了江山。后来的历史,宅居中国,逐鹿中原的天下观就暗含在九州版图中。
四、大禹治水,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这个贡献太大了,秦始皇不过是完成了春秋战国的统一,在秦始皇统一之前中国历史就是一统的,商周王朝都是统一形式的国家,而他们的源头是大禹治水。平治水患,是当时天下人的共识,文化思想的交流而达到一致,形成凝聚力,只有思想统一,才能行动一致。贡九州是新创造的经济制度,有经济动力,社会才会大踏步前进。治水完成,禹王出世,影响力威望力天下独一,舜是不得不禅位给禹,共主威权形成。大禹在涂山大会诸侯,有迟到者杀之,这就是树立威权。思想统一,经济统一,政治统一,版图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主心骨是大禹。
最后,说明一点大禹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五:
第一是他自身的素质,勤敏刻苦,汉代的砖画像上的大禹就是一幅辛苦任事的模样。人生在勤,勤快能吃苦是走向成功的第一因。
第二是出身水利世家,虽然他父亲鲧治水无成,但是鲧独立治水之前就是水官共工的助手,治水经验丰富,禹生长在此种家庭中,熏陶学习自不待言。
第三是人定胜天需要发动并组织广大劳动群众:大禹自身素质不差,加上鲧的影响力,加上时不时的行为“秀”,生活俭朴却舍得花大价钱购买水利设备,又恭敬地祭祀神灵,三过家门不入的奉献,这些集成起来,赢得了美名。有能发动群众的资本,治水是大工程,体现了大禹不仅懂治水技术,其管理与运筹人力的才能十分了得。
第四是鲧治水失败,意味着“堵”的方案不行,要创新治水的方式方法。方法是做事的根本,方法不对,事倍功半。鲧治了九年,也是有苦劳的,最后是悲剧英雄。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大禹治水可以为资。
第五是外因天降洪水,机会从鲧头上滑落到禹肩上了,时刻准备着,机会来了,一展身手。
1.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洪水,造成洪水的原因是什么?
上古时期,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事件导致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洋流转向,季风增强,降雨量增多,洪水泛滥成灾。
2.拦堵与疏导,两种治水方法孰优孰劣?
于今而言,二者都被吸收在水利建设之中,水库堤坝既拦堵又疏导,全凭水量多少决定,因时制宜。
3.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难道喝口水的工夫也挤不出来?
此为夸张手法,特别突出大禹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或者可以推断,大禹治水之地,与路过家门并没有离得那么近,应该是在隔得尚远的同个区域,并不是某些记载说近到可以听见婴儿的啼哭声了。
4.鲧治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眼光狭窄,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
5.大禹治水是传说还是真实事件?
目前,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物的二重证据来看,大禹治水是真实事件。出土的遂公盨、秦公簋都有铭文记载。
《尚书·尧典、禹贡》、《史记·五帝本纪、夏本纪》
山西运城禹王城遗址、安徽蚌埠涂山禹会村遗址、浙江会稽禹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