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
多么正常的一个生理反应,
可有些人刚喝完水就想尿,
而有些人整天都没有尿意,
这到底是怎么啦?
是肾出问题了吗?
一起来聊聊尿多尿少的问题,
看看它隐藏了多少健康密码!
判断健康排尿的标准
1、排尿次数
正常的排尿频率:24小时内排尿6~8次,左右其中白天6-7次,晚间0-1次。
2、代谢时间
一般来说,一杯水喝下肚,需要经过30-45分钟,才会感觉到尿意。
3、尿量多少
一般来说,多数人一天的排尿量为ml左右。如果尿量多于ml,在医学上被定义为多尿,如果多于ml,属于尿崩。相应的,如果少于ml,则是少尿,很可能是急性肾衰竭所致。
尿多尿少,与健康息息相关
一些因素,比如喝水量、季节变化、运动和饮食情况,会影响到正常的排尿,导致排尿次数相应增加或减少,不过这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只有排除这些因素,排尿出现异常,才暗示了身体问题。
尿异常增多,身体可能有3大毛病
注意这里的尿多,既指频率多也包括尿量多,任何一种情况出现异常,身体都可能出现健康危机。
1、炎症感染
膀胱内有炎症时,尿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产生尿频,并且尿量减少。因此,尿频是膀胱炎的一个重要症状,尤其是急性膀胱炎、结核性膀胱炎更为明显。其他如前列腺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外阴炎等也都可出现尿频。在炎症刺激下,往往尿频、尿急、尿痛同时出现,被称为尿路刺激征,俗称“三尿征”。
2、内分泌代谢障碍
(1)体性尿崩症,因下丘脑-垂体病变使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减少或缺乏,肾远曲小管重吸收水分下降,排出低比重尿,量可达到ml/d以上。
(2)糖尿病,尿内含糖多引起溶质性利尿,尿量增多。
(3)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液中过多的钙和尿中高浓度磷需要大量水分将其排出而形成多尿。
(4)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引起血中高浓度钠,刺激渗透压感受器,摄入水分增多,排尿增多。
3、肾脏疾病
(1)肾性尿崩症,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存在先天或获得性缺陷,对抗利尿激素反应性降低,水分重吸收减少而出现多尿。
(2)肾小管浓缩功能不全,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酸中毒,药物、化学物品或重金属对肾小管的损害,也可见于急性肾衰多尿期等。
尿异常减少,肾脏可能出现大问题
医学上关于少尿有着明确的定义:24小时尿量少于ml称为少尿,小于ml则称为无尿。一般尿异常减少,是肾功能异常的表现,要是长此以往,很可能是尿毒症所致。
1、肾前性病变
肾前性少尿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共同的机制是肾脏灌注不良,也就是流经肾脏的血液流量极度减少,而肾脏本身无器质性病变。当然如果不能及时解除病因,后期肾脏也会出现损伤。
2、肾性病变
肾性少尿是指肾脏本身病变,包括肾脏大血管,肾小球或微血管病变,肾小管、肾间质疾病,终末期肾脏病等。
3、肾后性病变
肾后性少尿主要病因见于输尿管病变(官腔内、管壁、管壁外病变压迫)、膀胱颈病变、尿道病变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