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有哪些并发症呢?
1、急性盆腔炎在劳累、性交后以及月经前期加重、病情严重的会有月经不调、不孕等并发症,慢性盆腔炎常见并发症有盆腔积液。
2、盆腔炎可以引起不孕症盆腔炎是指妇女盆腔内子宫、输卵管及卵巢或其周围的组织,包括盆腔内腹膜,任何一处发生炎症时,均可称为盆腔炎。建议及时治疗,可配合中药专利妇炎丸调理。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炎。临床上狭义的盆腔炎指的是输卵管炎。
3、盆腔炎可由外生殖器的炎症向上蔓延而来,也可由邻近器官的炎症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传播引起。病菌常在月经、流产、分娩过程中,或通过生殖道各种手术的创面进入盆腔引起炎症。盆腔炎分为急性和慢性,前者起病急,一般有明显的发病原因,若治疗及时、彻底、有效,则常可治愈。当急性炎症未能彻底治疗时可转变成慢性,但更多的是由于起病缓慢,病情较轻未引起注意,故而治疗不及时,迁延成慢性,这类盆腔炎常常造成妇女不孕。
4、慢性盆腔炎多表现为双侧输卵管炎,久而久之使输卵管的开口,特别是接受卵子的那一端(称之为伞端)部分或全部闭锁,也可使输卵管内层粘膜因炎症粘连,使管腔变窄或闭锁。这样,使卵子、精子或受精卵的通行发生障碍,导致不孕。严重的盆腔炎可蔓延至盆腔腹膜、子宫及子宫颈旁的组织,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组织变硬,活动不灵,特别是输卵管失去柔软蠕动的生理性能,变得僵硬、扭曲,管腔完全堵塞,达到无法医治的程度。
5、盆腔炎严重时可以在子宫和直肠之间形成脓肿,炎症消退后则可以造成粘连而改变卵巢和输卵管之间的关系,引起输卵管伞部的粘连和封闭,使卵巢表面的包膜增厚硬化,以致卵子不能正常排出,也可因为影响输卵管的输送功能而造成不孕。
6、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素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但有的患者既往无急性发病史。慢性盆腔炎病情常较顽固,多形成输卵管、卵巢粘连包块,且与周围粘连,抗炎药物不易进入,因而不容易彻底治愈,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过累时常急性发作。
7、患者可有低烧、小腹坠胀、隐痛、腰骶部酸痛等症。在劳动后,性交时或月经前后,因盆腔充血,症状可加重。此外,患者还会有白带增多,或出现月经血量增多,月经过频、经期延长等月经变化,并常继发不孕。
甲硝唑因疗效显著、价格低廉,临床上应用广泛,常用于治疗肠道和肠外阿米巴病(如阿米巴肝脓肿、胸膜阿米巴病等),治疗阴道滴虫病、小袋虫病和皮肤利什曼病、麦地那龙线虫感染等,目前还广泛用于厌氧菌感染的治疗(如盆腔炎、牙龈炎、牙根尖炎等)。
在应用甲硝唑的同时,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1.用前须参考说明书
临床上甲硝唑既有口服片剂,静脉输液,也有外用栓剂,长期外用也有可能出现与口服用药相似的全身不良反应。
另外,对于不同的疾病,甲硝唑的推荐剂量不同,须按照说明书推荐用药。
2.需要警惕的不良反应
甲硝唑普遍的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部绞痛,15%-30%病例出现不良反应,一般不影响治疗。
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眩晕,偶有感觉异常、肢体麻木、共济失调、多发性神经炎等,大剂量可致抽搐。
另外,还需要警惕患者出现出血性膀胱炎、荨麻疹、潮红、白细胞减少,大量或者长期持续服用甲硝唑(累计剂量20g)可导致中毒性脑病等不良反应。
不过大部分不良反应都是可逆的,停药后症状即可消失。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能不能用?
目前对甲硝唑是否引起不良妊娠结局尚无定论。甲硝唑虽可透过胎盘,但未发现妊娠期应用会增加胎儿畸形或机体细胞突变的风险。
服用甲硝唑的哺乳妈妈,建议服药后12~24小时内避免哺乳。
4.可不可以饮酒?
甲硝唑可引起急性酒精不耐受(双硫仑反应),可能抑制乙醛脱氢酶,引起乙醛蓄积中毒,所以在用药期间建议勿服含乙醇的药品和饮料。
5.肝损伤、肾损伤的人用甲硝唑要减少剂量吗?
甲硝唑的主要代谢过程在肝脏进行。对于轻中度肝损伤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给药间隔应当适当延长。对于老年人,应根据肝功能适当减少剂量。
对于重度肝损伤(Child-Pugh评分为C级):
除非治疗效益大于风险,否则不推荐使用缓释片剂;静脉注射或速释片剂或胶囊给药剂量应减少50%;使用mg剂型的胶囊治疗阴道滴虫病时,给药间隔延长至24小时。
甲硝唑主要经肾排出60%-80%,其他通过皮肤和分泌物排出。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但终末期肾病病人可能会有代谢产物的积累,注意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
6.甲硝唑有哪些搭配禁忌?
甲硝唑不宜与尼麦角林、盐酸胺碘酮、乙胺碘呋酮等配伍使用。尼麦角林常用于改善脑梗塞后遗症引起的意欲低下;也适用于血管性痴呆等。属于一种天然的麦角生物碱类或其衍生物类药物,麦角衍生物血浓度升高导致麦角中毒和血管痉挛,甲硝唑属于CYP3A4抑制剂,会加重毒性反应。盐酸胺碘酮和乙胺碘呋酮是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药物。药理上属于CYP3A4的底物,甲硝唑会抑制这两种药物代谢的潜在作用从而增加其暴露量。
亲爱的朋友,您在治疗盆腔炎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呢?欢迎留言!
更多健康咨询,请长按下方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