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FAB分型:
1.L1: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直径≤12μm)为主。
2.L2: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直径>12μm)为主。
3.L3(Burkitt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均一,细胞内有明显空泡,胞质嗜碱性,染色深。
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FAB分型:
1.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骨髓原始细胞>30%,无嗜天青颗粒和Auer小体。
2.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原粒细胞占骨髓非红系有核细胞的90%以上。(非红系有核细胞(NEC):指不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巨噬细胞及所有红系有核细胞之外的所有有核细胞)(原粒细胞:无颗粒的为Ⅰ型,少颗粒的为Ⅱ型)。
3.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原粒细胞占NEC的30-89%。
4.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占NEC≥30%。
5.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MoL):原始细胞占NEC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20%,各阶段单核细胞≥20%。
6.M4Eo:除了满足M4条件之外,还满足嗜酸性粒细胞在NEC≥5%。
7.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oL):骨髓中原单核,幼单核≥30%,且原单核,幼单核及单核细胞≥80%。若原单核≥80%为M5a,<80%为M5b。
8.M6(红白血病,EL):骨髓中幼红细胞≥50%,NEC中原始细胞≥30%。
9.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eL):骨髓中原始巨核细胞≥30%。
三、临床表现:
1.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现:
①贫血:半数病人就诊已有重度贫血。
②发热:最常见的感染为口腔炎,牙龈炎和咽峡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为G-杆菌感染(肺炎克雷伯菌)。
③出血:以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和月经过多多见。APL患者最易出现的并发症为DIC。AL最常见的死因为颅内出血。
2.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的表现:
①淋巴结和肝脾肿大:ALL多见淋巴结肿大。纵隔淋巴结肿大多见于T-ALL。除CML急变期外,罕见巨脾。
②骨骼和关节:最常见的表现为胸骨压痛。
③眼部:部分AML患者可出现绿色瘤(粒细胞肉瘤),眼眶部位最常见。
④口腔和皮肤:M4和M5多见牙龈增生,肿胀,皮肤出现蓝灰色斑丘疹,紫色结节。
⑤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白血病最常见的髓外浸润部位。常见于儿童ALL缓解期。治疗为放疗+鞘内注射高剂量阿糖胞苷/甲氨蝶呤(HDAra-C/MTX)。
⑥睾丸白血病:仅次于CNSL常见的髓外浸润。常见于儿童和青年ALL缓解期。多为一侧睾丸肿大但是两侧均有白血病细胞浸润。治疗为双侧放疗,全身化疗效果不佳(可用DVP方案)。
四、辅助检查:
1.血象:
①RBC减少,PLT减少。
②WBC>10×10的9次方/L为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多见。
③WBC<1×10的9次方/L为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少见。
2.骨髓象:
①大多三系减少,骨髓增生活跃程度增加。
②FAB规定原始细胞≥30%为AL。
③WHO规定原始细胞≥20%或原始细胞<20%但是伴有t(15;17)/PML-RARA,t(8;21)/RUNX1-RUNX1-RUNX1T1,inv(16)或t(16;16)/CBFB-MYH11为AL。
3.细胞化学:
①髓过氧化物酶(MPO,POX):急淋为阴性;急粒分化越好,阳性程度越高;急单为弱阳性。
②糖原染色(PAS):急淋为强阳性,成块或粗颗粒状;急粒和急单为弱阳性,弥漫性淡红色或细颗粒状。
③非特异性酯酶(NSE):急淋为阴性;急粒为弱阳性,不可被NaF抑制;急单为阳性,可被NaF抑制。
④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增高见于AA,类白血病效应,严重化脓感染,急淋,急单,CML急变期。降低见于PNH,SLE,急粒,慢粒。
⑤Auer小体:可见于急粒(粗)和急单(细),不见于急淋。
4.免疫学检查:
①B细胞:CD10,CD19,CD20,SIg。
②T细胞:CD2,CD3,CD5,CD7,CD8。
③NK细胞:CD16,CD56。
④髓系:CD13,CD14,CD15,CD64。
⑤干/祖细胞:CD34。
⑥早期髓系:HLA-DR。
⑦APL:CD13,CD33,CD,CD9(不表达HLA-DR和CD34)。
5.AML常见的染色体和分子学异常的预后意义:
①良好:t(15;17)(q22;q12),t(8;21)(q22;q22),inv(16)(p13q22)/t(16;16)(p13;q22),正常核型伴孤立的NPM1突变或伴孤立的CEBPA双等位基因突变。
②中等:正常核型,孤立的+8,t(9;21)(p22;q23),其他异常,t(18;21)或inv(16)伴有C-KIT突变。
③不良:复杂核型(≥3种异常),单体核型,del(5q),-5,del(7q),-7,11q23异常但除外t(9;11),inv(3)(q21.3;q26.2),t(3;3)(q21;q26.2),t(6;9)(p23;q34),t(9;22)(q34;q11),正常核型伴FLT3-ITD或伴TP53突变。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①紧急处理高白细胞血症:WBC>×10的9次方/L为白细胞淤滞症,使用单采+水化+化疗。紧急处理时,ALL可用地塞米松,AML可用羟基脲。
②防治感染:病人住层流病房或消毒隔离病房,肌注G-CSF。
③成分输血:维持Hb大宇80g/L,但白细胞淤滞症不宜马上输血,防止血液变粘稠。
④防治高尿酸血症肾病:鼓励病人多饮水,碱化尿液,服用别嘌呤醇。
2.ALL治疗:
①诱导缓解治疗:长春新碱+泼尼松组成的VP方案是基础。VP+蒽环类药物组成DVP方案。DVP方案+门冬酰胺酶或培门冬酶为DVLP方案,是目前ALL最常用的诱导方案。
②缓解后治疗:可用HDAra-C/MTX。6-MP+MTX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案。HSCT对治愈成人ALL至关重要。
3.AML治疗:
①诱导缓解治疗:蒽环类药物联合标准剂量Ara-C(3+7方案)为IA方案(I为去甲氧柔红霉素)和DA方案(D为柔红霉素)为最常用的方案。高三尖杉酯碱+Ara-C的方案为HA方案。APL患者不采用常规方案,而是用全反式维A酸(ATRA)+蒽环类药物,砷剂可加速到达完全缓解(CR)的时间。
②缓解后治疗:预后不良组首选allo-HSCT;预后良好组首选大剂量Ara-C为基础的化疗,复发后行allo-HSCT;预后中等组均可采用。
六、化疗药物代称与副作用:
1.长春新碱(VCR):末梢神经炎,便秘。
2.泼尼松(P):类库欣综合征,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糖尿病。
3.柔红霉素(DNR):心脏毒性,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局部刺激。
4.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肝功受损,胰腺炎,凝血因子和清蛋白合成减少,过敏。
5.环磷酰胺(CTX):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出血性膀胱炎,肝功受损。
6.甲氨蝶呤(MTX):黏膜炎,肝肾受损,骨髓抑制。
7.阿糖胞苷(Ara-C):小脑共济失调(最严重),皮疹,发热,眼结膜炎。
8.全反式维A酸(ATRA):分化综合征,颅内高压,肝肾受损,皮肤干燥,脱屑,口角破裂。
9.三氧化二砷(ATO):肝功受损,QT间期延长。
10.高三尖杉酯碱(HHT):骨髓抑制,心脏毒性,消化道反应。
END
糖霜Frost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