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膀胱炎病因
膀胱炎治疗
膀胱炎手术
膀胱炎医院
膀胱炎饮食
膀胱炎诊断

汉字历史行为篇牵

西安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321/4595306.html

牵牛

行为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牵”,指事字,“牽”的简体字。甲骨文=(牛)+(圈圈)+(系,绳),像是在牛鼻子上系着一要绳子。造字本义:将绳子系在牛鼻子上拉牛。金文用牛鼻栓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圈圈。

“牵”的字形由牛、冂、玄这三个部分组成,其核心词义自然就是拉、挽。在古代,牛、羊、豕等都是可以被牵的牲畜,所以“牵”字又引申为指牛、羊、豕。“牵”字的这一意义后世逐步消失而基本上就不再使用了。“牵”由“拉”“挽”之义又引申有引、领之义。现代汉语依然还有“牵引”一词。“牵”这一行为动作至少涉到两方:牵者和被牵者。而一旦有了牵拉的行为,双方就因此粘连在了一起。所以“牵”又引申有了“连”的意思,如“牵连”一词。在陆路运输还不是很发达的古代,水上的长途运输是其主要的手段。而在人力的牵拉中,拉船的绳索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因此,“牵”字又引申出了指拉船绳索的意思。“牵”的这一词义后来写作“纤(qiàn)”,今简化作“纤”。从这个意义上说,“纤(qiàn)”与“牵”是一组古今字,“牵”是古字,“纤(qiàn)”是在古字“牵”的基础上增加了形符“糸”的后起形声字。为了区别词义,“牵”字的这一意义的读音也相应地作了些调整,读去声qiàn,以示与“牵”字其他词义读qiān音的区别。

牛鼻环

《吕氏春秋》记载:“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孩子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春秋战国后期在实践中得知牛的鼻中隔薄而布满神经,只要牵住并刺激牛的鼻中隔可使牛感觉到痛而,并总结出用一个金属环穿过鼻中隔并套上绳子就可以牵着犟牛走。

牛鼻环又叫牛鼻圈,早出现于春秋战国后期,是古代劳动人民为了防止牛拉犁累时,发脾气误伤人而设计出来的一种拴牵牛器件。

穿鼻环后要让牛只休息1~2天,而后经常牵拉鼻绳把牛牵到有青草的地方放牛,让牛知道穿鼻环的好处(有草吃),并逐渐让牛干些小农活,训练温顺。过去的鼻环为铁做的,后来有铜制的,现在很多地方改用不锈钢。

穿鼻环时间在牛只满一周岁时进行(通常在10~12月龄时)。

穿牛鼻环注意以下两点:

1、牛的年龄:穿鼻环牛的年龄应在小牛10月龄~1.5岁之间。体型大的牛一般可以在10个月龄或12个月龄穿牛鼻子,体型小的牛可以推迟至1.5周岁左右进行。

2、牛穿鼻环孔部位是在牛鼻中隔中央处,有比绿豆大些呈不规则的浅白色点,穿透时,部位一定要掌握准确,不能太上,也不能太下。穿的太上是牛鼻隔软骨,其牵引神经不太敏感,调教、使役比较不听使唤;穿的太靠下,牛鼻子的使用年限较短,容易拉豁牛鼻子。

古文释义

(qiān)《唐韵》苦坚切。《集韵》《韵会》轻烟切,竝音岍。

《说文》:引前也。从牛,象引牛之縻也。

《易·夬卦》:牵羊悔亡。

《书·酒诰》:肇牵车牛。

《礼·曲礼》: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效犬者,左牵之。

又《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膳献饮食賔赐之飱牵。注:飱,夕食也。牵,牲牢可牵而行者。

《左传·僖三十三年》:惟是脯资饩牵竭矣。注:牵,谓牛羊豕。

又《玉篇》:挽也。《左传·襄十年》:牵帅老夫,以至於此。

又《玉篇》:连也。《易·小畜》:九二牵复吉。疏:牵谓牵连。

又《玉篇》:速也。《礼·学记》:君子之敎喩也,道而勿牵。疏:牵谓牵逼人。苟不晓知,亦不逼急,牵令速晓也。

又《管子·法法篇》:令出而不行,谓之牵。

又拘也。《史记·六国表》:学者牵於所闻。

又牵牛,星名。《礼·月令》:旦牵牛中。

又地名。《春秋·定十四年》:公会齐侯衞侯于牵。注:魏郡黎阳县东北有牵城。

又人名。《左传·成十七年》:鲍牵见之。

又姓。《后汉·皇甫规传》:实赖兖州刺史牵颢之清猛。

(qiàn)又《广韵》苦甸切。《集韵》轻甸切,竝音俔。《广韵》:牵挽也。

又《增韵》:挽舟索,一名百丈牵。

又叶详均切。《急就章》:盗贼系囚搒笞臀,朋党谋败相引牵,欺诬诘状还反真。

《韵会》:亦作掔。

文字

六叔图片

六叔

排版

六叔审核

六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guangyanzz.com/pgyys/112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