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的爆款网剧《司藤》在开篇中提到:“司藤,年异变于西南,性狠,善绞杀,食同类,从无败绩,一时风头无两”,剧集的爆火也勾起了人们对于司藤“基源”的好奇:在电视剧描述中“性狠,善绞杀,食同类”的“司藤”,到底是个什么藤?
“司藤”的原型
作者曾在原著中表明,司藤是一株俗名称为鬼索、生长于山林中的白藤。植物学上的“白藤”,是棕榈科省藤属多年生攀援藤本植物CalamustetradactylusHance,顶端生有一束束羽状叶子,茎梢如长鞭,长着锋利的钩刺,纤长而又结实。白藤依附大树生长,带刺的藤条一旦触碰到树干,就能将其缠绕,并顺势沿着树干不断向上攀爬,长出新的枝条,然后发出新叶,老叶凋落,越长越长。当藤条攀爬至大树的顶端,白藤就会施展自己的“绝技”,它会以大树为支柱,卯足劲的生长,使长茎不断下垂,沿着树干形成许多盘旋缠绕怪圈儿,故此,人们也给白藤起了个“鬼索”的绰号。据此来看,白藤的设定与原作中司藤心动时开出一串串白花,疗伤时用藤条将自己浑身缠绕的表现一般无二。但是,白藤依附大树生长,并无如原文描述的绞杀大树的相关行为记录,更谈不上“性狠,善绞杀,食同类”,它反而如同其同属CalamusL.的兄弟姐妹一般,是一种既美观又实用的经济植物,所谓的“善绞杀,食同类”看起来似乎是作者对白藤的一种臆想。
“善绞杀”的植物
图1.我们欣喜地在“独木成林”下留影“司藤”的原型白藤并不“善绞杀”,那真正具有攻击性的植物有哪些呢?简单归类一下,这类植物的主要种属有桑科的榕属、五加科的南鹅掌柴属、漆树科的酸草属等,且主要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桑科榕属为人所熟知的绞杀植物有斜叶榕Ficustinctoriasubsp.gibbosa(Bl.)Corner、高(山)榕FicusaltissimaBlume、垂叶榕FicusbenjaminaL.和细叶榕FicusmicrocarpaL.f.等,它们被统称为绞杀植物,这类树木高可达30米,且具有可向四处不断延伸的枝干,当支柱根与枝干交错生长,便可形成著名的“独木成林”的景观。那榕属植物到底是如何实现绞杀的呢?图2.攀附于一株樟树Cinnamomumsp.上的高榕正在为绞杀做准备榕属植物的果实通常外壳坚硬,不易消化,在被鸟兽吞食后,种子会随着他们的粪便四处传播,当种子落在空旷的环境中,它能独自生长,自给自足,但如果种子被鸟兽散播在一棵大树上时,那便意味着这颗种子要开始搞事情了。榕属植物的种子一旦发芽,很快便能长出杀气腾腾、纵横交错的气生根,气生根不断向四处蔓延,并逐渐包裹寄主植物的主干,向下延伸的气生根最终会深入地层,成长为“支柱根”,这种根能与寄主争夺水分和养分,并持续疯狂生长。图3.一棵被绞杀的大树只留下干枯的树干
向上的枝条则野蛮扩张、渐渐覆盖寄主的树冠夺取阳光。获得充足的阳光和养分后,气生根日趋粗壮,像蟒蛇一样紧紧地缠绕着寄主的主干,并渐渐形成网状。随着时间的推移,榕属植物的气生根越长越多,越长越茂盛。而被绞杀的寄主植物终因外部绞杀的压迫和内部养分的贫乏而死亡、枯烂。绞杀植物的主干部分仅剩气根围成一圈,植物学家将其形象地描述为“猪笼状的植物体”。图4.鹅掌柴Scheffleraheptaphylla(L.)Frodin与高榕FicusaltissimaBl.,绞杀高手之间的较量附生和寄生植物
除了绞杀,其实植物还有许多更为“温和”的生活方式,如附生和寄生。附生也是热带雨林中的常见现象,拥有这种生活方式的植物被称为附生植物。附生植物“epiphyte”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epi-和phyton,epi-意为“在……之上”,phyton则是植物的意思,因此,附生植物的原意也就是生长在其他物体之上的植物。附生植物大多都不跟土壤接触,他们的根系附着在树干或岩石上生长,利用空气中的水汽及堆积在树干及岩石上的腐殖质为生,他们通常为草本,并不高大,自身可进行光合作用,不会掠夺所附着植物的营养与水分,通俗一点说他们就是“包住不包吃”,这使他们区别于寄生植物。附生植物这种生活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伴大款”而赢得更多的资源,以供自己发展壮大。目前,全世界已知的附生植物有65科属约3万种,主要以附生于大树及岩石上的蕨类植物和兰科、苦苣苔科、秋海棠科、天南星科、景天科植物为主,这类植物通常形态优美,花朵艳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图5.附生兰科植物指叶拟毛兰Mycaranthespannea(Lindley)S.C.ChenJ.J.Wood,当地人称其为树葱
图6.附生的槲蕨Drynariasp.正在贪婪的吸收阳光说起寄生,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臭名卓著的寄生虫,它们危害人类很甚,但其实同一时间植物也在遭受着同样的“迫害”,而“迫害”它们的不是寄生虫,而是寄生于其“身体”之上的“其他植物”,我们形象的称之为寄生植物。寄生植物,顾名思义,他们通常不含或含有很少的叶绿素,不能自给自足,只能从活得有机体中获取全部或大部分生活所需的养分或水分,从而使寄主植物逐渐营养缺失,枯竭死亡。寄生植物既有种子植物也有藻类植物,其中寄生性种子植物分属于12个科,约多种,最重要的有菟丝子科、桑寄生科、列当科、玄参科和樟科的植物,寄生性藻类主要以头孢藻属和红点藻属较为知名。图7.8.9桑寄生Taxilluschinensis(DC.)Danser与它的叶和果
菟丝子
在所有寄生植物中,似乎以菟丝子的名头最为响亮,它们是“黑红”的代表,我们可以重点点评一下该类植物。图10.菟丝子CuscutachinensisLam.以及被他层层包围的假连翘DurantaerectaL.这里说的菟丝子不是一种植物,而是指旋花科Convolvulaceae菟丝子属Cuscuta植物的通称。一株菟丝子,通常可以结出3万颗种子。春天,菟丝子种子萌发,钻出地面,四处试探寻找“有缘人(菟丝子不挑寄主,几乎是碰上谁便是谁了)”。一旦碰上寄主的一片枝叶后,就再不撒手,它会慢慢伸长自己的“爪牙”,顺着寄主的茎干向上攀爬,并从茎中长出一个个小吸盘,伸入到寄主茎内,吮吸里面的养分,直至与其合二为一。随着养分得到满足,他的根退化消失,叶子退化成半透明的小鳞片,而主茎却生长迅速并抽出许多如蛇般的新茎将寄主紧紧缠绕。天长日久,寄主逐渐亏损夭折,而菟丝子则开出粉红色的小花,结出大量种子,撒落在地下。翌年春天,这些种子又会重新出发,寻找属于自己的“有缘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论是绞杀、附生或是寄生,都是植物适应环境进化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无可厚非,正如理学大家朱熹的那句话“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而当我们实在忍不住想置喙一二时,我们不妨像古人那般单纯一些,诗意一些,“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植物智慧与人类智慧
无论是绞杀,还是附生和寄生,都体现了植物的独特智慧。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植物们使出各自的生存本领,展示着奇异而高超的生存智慧,抢占属于它们独有的生态位。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的部落和族群,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依赖植物生存和繁衍生息,在不断认知植物的过程中利用植物,包括这些奇特的绞杀植物、附生植物、寄生植物。人们采集它们的嫩叶作为野菜,食用它们的果实,更以之作为药物。由于这些植物的不同寻常之处,许多民族视之如神物,被赋予超自然的力量,对它们顶礼膜拜。这是对植物的文化利用,例如对大榕树的崇拜形成了奇特的独木成林景观(图11)。图11.基诺族神树高榕(高山榕FicusaltissimaBl.),独木成林(摄影:李海涛)各民族利用奇异植物的智慧,多种多样,十分有趣,而且蕴含着深奥的科学内涵。西双版纳傣族、基诺族同胞采集高榕、突脉榕、黄葛榕等绞杀植物的嫩叶,作为美味佳肴,他们认为常绞杀植物的嫩枝叶可使人健康长寿,也可为少女保持体态轻盈。他们用作民族药的绞杀植物有9种,有经验的摩雅傣(傣医)采集榕树的根、气生根(榕须)、树皮、叶甚至树浆(白色乳汁),治疗感冒,疟疾,支气管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百日咳,扁桃体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我国南方的壮族、瑶族、畲族、侗族、苗族和汉族等不同民族也常用绞杀植物、附生植物和寄生植物,治疗多种疾病。俗称“螃蟹脚”的扁枝槲寄生ViscumarticulatumBurm.f.(图12),还有其他一些名称,例如蚂蚱腿、寄生子等,一直是不同民族的传统药物,用于治疗关节疼痛、腰肌劳损、急性膀胱炎等。寄生在古茶上的“螃蟹脚”,一度被热炒,说它吸取了古茶树之灵气,传闻可包医百病,甚至能治愈各种癌症,价格从以前的几元一斤卖到现在的几千元一斤,近乎疯狂!其实,它就是一种民间传统利用的药材,有一定的药效,在《华西药学杂志》《食品科学》及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和FoodScienceNutrition等国内外期刊有过报道。以前我们在古茶园地区调查时,听当地老百姓说:我们看到茶树上长螃蟹脚,就扯下来丢地上。那些炒作“螃蟹脚”的商人看到这个,会不会来打我???图12.集市地摊上销售的扁枝槲寄生更多精彩
敬请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