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篇算是给太阳篇中做个补充,比如一些散剂类的,再有就是像绍兴伤寒派提出的温病思路。其实学术上的主流,是先学习温病,然后在温病的基础上读伤寒,在伤寒的基础上读黄帝内经,在黄帝内经的基础读周易,也就是我在前面文章中说的,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我们是用岐黄医经派解读伤寒经方派,这个从王叔和开始,到宋朝开始转变,到了明清达到高潮,宋元明清士大夫不断涌进伤寒论中,就变成了易经作为基础法则,这个法则当然开始运用到黄帝内经上,同时黄帝内经又影响到温病派,明清的医家呢,仍然坚持这种渊源,但倾向是选择黄帝内经注释伤寒论,这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承,所以到了今天,很多老学者读书路子就是温病到伤寒,伤寒到内经,内经到易经;这种方法好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问题在其他的文章中都论述过了,在这儿就不再展开了。
散剂
散剂,本来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但是随着今天中医西医化,讲究各种标准,很多本来药食同源,自己随手做的一些粉剂,在国内不能很好地流行,到了日本呢,他们以高科技的名义包装,本来几元一斤的大黄,做成消炎药粉,变成几元一克的药品,营销到全世界。其实对于喜欢中药,或者读经方的,都应该好好注意一下散剂的总结,要借鉴中医传统,最简单有效的解决问题,比如说个简单的,我们现在不小心割破,都是用什么创可贴之类,可是你自己做点三黄粉,比如黄连、大黄、白术等按照比例打粉,有外科小割伤时候,粉剂效果比西医的要迅速,既能消炎,又能让伤口快速的愈合,即使深一点的口子,一般第二天就会结合的比较好。只是可惜,这些简单的法子,连中医自己都不用了。
五苓散方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
白朮十八銖
右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濕氣在內,與脾相搏,發為中滿,胃寒相將,變為泄瀉。中滿宜白朮茯苓厚朴湯;泄瀉宜理中湯;若上干肺,發為肺寒,宜小青龍湯;下移腎,發為淋漓,宜五苓散;流於肌肉,發為黃腫,宜麻黃茯苓湯;若流於經絡,與熱氣相乘,則發癰膿;脾胃素寒,與濕久留,發為水飲,與燥相搏,發為痰飲,治屬飲家。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陽病,發汗已,脈浮弦,煩渴者,五苓散主之。(方見前)
傷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見上)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鞕,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五苓散主之。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五苓散小陷胸湯方俱見前)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見前)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如其未下,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以法救之;渴而飲水多、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
消渴,脈浮有微熱,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霍亂已,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主之。
病人臍下悸,吐涎沫而頭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
其实五苓散的这个方剂学习,如果你用的是宋本,应该把伤寒论和金贵要略的条文全部放在一起。如果是用的桂林本,也是要统一整理到一起看,把各种症状做详细的解读,然后再结合临床,知道五苓散的加减方式。第一关于常规的解读,比如主证是汗出口渴,小便不利,少腹里急等,病机是脾失去转输,津液不上上布等,这些都觉得大家自己去看综合性的解释,比如陈亦人的《伤寒论译释》或者丹波元简的《伤寒论辑义》等,里面都有各家注释的摘录,当然对于想要更详细理解,自己可以对应各个条文,详细对比各家的注解,这些比较偏向岐黄医家的解读,就是黄帝内经注释伤寒论,在这儿就不详细说了。第二对于临床家,或者说不以黄帝内经来注释伤寒论的,比较注重药物之间的配伍作用。比如强调猪苓泽泻茯苓利小便,五苓散主证描述的渴而小便不利,归结为肾脏泌尿功能障碍,而这几味药可以恢复肾脏功能;白术可以促进吸收,排除肠胃之积水;桂枝用来降冲逆,使服用的散剂不至于吐出,同时兼具解表等。
当然有以猪苓为主药,猪苓作用在下焦,擅长利尿解渴,渗泻效果最好,茯苓行气导气,作用于胃内停水;白术善于通利上中下三焦之水;泽泻主要作用在行水;桂枝发肌解表,气机上行,使气血发泄透达,调节表里。
当然以功能的作用来解读,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这个不会有什么影响,毕竟大家涉猎知识体系不同,同时对配伍理解看重不同,有人看重桂枝,有人看重猪苓,有人看重白术和茯苓组合可以健脾行水。这个在不断的应用中自己慢慢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可以。
第三作为术数派的代表李阳波,就是以解读推演这个方剂为基础,打开认知,把病机、五运六气、术数这些融合在一起,在这儿不说好坏,只是说作为一个方向值得借鉴,当然这种方法本来就不适合大部分人,如果对山医命相卜都熟悉,这种方法其实也不一定会用,毕竟在临床上,很多时候不断培养起来的直觉很重要;但是在理论层面上,或者上千年来文化的发展路程上,李阳波的方法是可以值得借鉴的。就是在理论上,我们尽量兼顾,并且有包容性,只要别太出格,把自己当成新的教主,差不都都有可以让我们思考的点。
大家注意一下,河图洛书的方向是面南,和我们今天的地图方式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在读这些资料的时候,要对河图洛书、后天八卦、阴阳五行有所了解。同时自己要能把文中描述的方位,按照河图洛书的方式,自己配伍进去,以图像的方式记忆是比较方便的。
最后再稍微补充一点,就是很多人问这样的方式实际中有没有作用,这种把术数和命理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是不是有点宿命论的味道。其实这正好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善易者不占,大部分求取的是大道,越往大道上走,越会建议不占,不去算命,因为我们想要的生命是一种动态过程,不是静态过程,生命中有太多的变数,这才是生命的可贵,而把命理和中医结合,这个度就不是很好把握,容易给不懂得人形成心理暗示。
第四,如果李阳波提供了理论上的一个极端。那么日本古方派提供的是临床上的一个极端,我们也常常会想,这两个极端为什么都容易走向一个死胡同。日本人不擅长道家,对于术数这些理解自然就弱了一层;我们擅长术数,容易理解道家,所以很多时候喜欢了解大概念,了解一个大方向,而对于临床的经验总结就不善于强制记忆。
不过临床上提供的一些经验,也是我们要注意的,这个点上日本临床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急性肠胃炎(呕吐下利水泻性),胃扩张、胃下垂等,糖尿病,急性肾炎,尿毒症,譬如水疱,癫痫,急性肾炎,急性膀胱炎,美尼尔综合证,腰痛,水逆证,偏头痛,宿醉,阴囊水肿等,这些都是要我们注意的,当然不是要你像西药一样,对着病名开药,而是知道西医描述这些病名的时候,你还是能根据伤寒经方中描述的症状对症用药,不至于听到西医的病名,加上病人描述时候变得手足无措,我们今天在学习伤寒经方时候,一直面对这样的窘境,就是学院派会给你构建理论,可是对于相对应的症状不能明确把握,然后学院派也不主张对着病名用方子,可在实际中,能把两者融合起来,本来就是一种捷径。
第五,在实际学习,我们还是要善于把五苓散和猪苓汤、茯苓泽泻汤、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吴茱萸汤等做各种类证的比较。我们在学习中,其实就是不断区分相似症状,不管他是从理论上,还是从临床实践上,其实往往实际运用过你才知道细微的差别,针对的症状差异是什么,伤害经方学到太阳篇结束,就是回来区分这些在临床症状的差异。
第六先辈之论
我们在看各种临床医家的书籍的时候,对于五苓散这个方剂,下面都会列出很多很多经验,这些可能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会想到,但是对于这些病症是特别有效,甚至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我们借助这些比较重要的经验集,扩大了对五苓散的理解,其实我们实际中见到的各种病症往往是并发症,不会像书上描述的那么明显,有时候,就是看过这些先辈们反复强调的医案,我们换个思路,怎么运用到实际中,怎么做好各种方剂的加减。1关于一种春夏或者夏秋常出现的瘟疫,在很多案例中都出现。这个是我们不常遇见,可是却要注意的。《三因方》曰:「己未之年,京师大疫,汗之则死,下之亦死,服五苓散则遂愈。此无他,瘟疫也。」
五苓散治伏暑饮热,暑气流入经络,壅溢发衄,或胃气虚,血渗入胃,停饮不散,吐出一二升许者。
《伤寒百问?经络卷》曰:「五苓散,治瘴气温疟,不服水土,及黄疸或泻者。又治中酒恶心,或呕吐痰水,水入便吐,心下痞闷者。又治黄疸如橘黄色,心中烦急,眼睛如金,小便赤涩,或大便自利者。若治黄疸,以山茵陈煎汤下,日三服。」
罗谦甫曰:「春夏之交,人病如伤寒,其人汗自出,肢体重痛,难以转侧,小便不利,此名风湿,非伤寒也。阴雨之后,感受水湿,或引饮过多,则多成此证。若多服五苓散,使小便通利,湿去则愈。」初虞世曰:「医者不识,作伤风治之,发汗而死,下之亦死。己未之年,京师大疫,正因此也。罗得其说,救人甚多,大抵五苓散惟能利水去湿,胸中有停饮及小儿吐欲作痫者,五苓散最妙也。」
2比如晕船这样的案例,其实就是说的水逆,遇水则吐,一般就是胃停水饮。其实以前的医家出门都是会常备五苓散这种药,对于水土不服,晕车晕船都是比较有效的。
3上面说的对于糖尿病、肾炎、尿毒也是根据历代医案,加上近代医家不断临床积累,慢慢变成中西医方式理解,五苓散的加减也就变成了类似的中成药。当然经方家也不断根据症状组合方剂使用。比如小柴胡合五苓散。下面就是在陆渊雷和汤本求真中常见的一些案例。都是可以借鉴的案例,当然我只是节选几条,大家还是去看原书比较全面。
《直指》曰:「五苓散,治湿证,小便不利。《经》云:『治湿之法,不利小便则非其治。』又治伤寒烦渴,引饮过多,小便赤涩,心下有水气者。又欲使水饮流行,每服二钱,沸汤调下,若小便更不利,则加防己以佐之。又治尿血。…又治便毒。」
《和剂局方》曰:「辰砂五苓散,治伤寒表里不解,头痛发热,心胸郁闷,唇舌干焦,神思昏沉,狂言谵语,如见鬼神,及瘴疟烦闷不省者。如中暑发渴,小便赤涩,调以新汲水下。小儿五心烦热,焦躁多哭,咬牙上撺,欲成惊状,每服半钱,以温热水下。」
曾世荣曰:「小儿惊风及泄泻,并宜用五苓散以泻丙火,渗湿土。因其内有桂枝,能抑肝风,助脾土也。传云:『木得桂而枯是也。』」
《成绩录》曰:「男子患消渴,日饮水数斗,小便亦多,食倍于平日。先生与以五苓散,服月余,奏全效。」
求真按:「此二病可能是糖尿病或尿崩证。」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霍乱吐下之后,厥冷烦躁,渴饮不止,而水药共吐者,宜严禁汤水果物。每欲饮水,与五苓散,但一帖分二三次服为佳,不过三帖,呕吐烦渴必止,吐渴若止,则必厥复而热发,身体惰痛,仍用五苓散,则必汗出,诸证脱然而愈。此五苓散与小半夏汤效用之分别也。」
此方治眼患,与苓桂朮甘汤略似,而彼以心下悸、心下逆满、胸胁支满、上冲等证为目的。此以发热、消渴、目多眵泪、小便不利为目的,二方俱以利小便而奏效也。
常用方剂加减
平胃散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90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60g,甘草(炙黄)30g。
上为散。每服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其实平胃散是宋朝的局方,到了今天,很多经方家也比较常用,虽然经方中也有很多方剂可以对症用药,但是相比起来,平胃散就比较有点大众化,适合在家中时常备点。
胃苓散
五苓散和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合方称为胃苓散治疗泄泻方剂。
胃苓散:消胀行水。
炒苍术、白术、厚朴各1钱5分;桂枝1钱;陈皮、泽泻、猪苓各1钱5分;炙甘草7分;茯苓钱加生姜5片,水3杯,煎8分服。
为什么在这儿提出这两个药,其实熟悉伤寒经方的一般也不用平胃散和胃苓散,伤寒经方有点大炮打蚊子的味道,道方或者时方,遇到胀气或者拉肚子,都是从平胃散一步步到胃苓散,最后还没有结果的时候,才建议采用葛根黄连黄芩汤,道方家慎重,看待黄连黄芩,就是当做中医里面的抗生素,所以是不得已而用;但是我们经方家早就熟悉了经方的套路,所以脑子中遇到拉肚子,想到的是泻心汤、葛根黄连黄芩汤、理中汤等,时时刻刻放出来的都是大招。
道方家认为平胃散是治疗胀气最好的药,同时也治疗阴实,当然道方在这儿说阴实,不是强调因为太寒导致器官肿大的阴实,是另外一种意思,就是外面的阴太多,比如到了夏天,你平常不运动,吃了太多的冰激凌之类的,这些冰冷的食物,你吃到肚子里,导致肠胃受寒,这就是平胃散说的阴实,别开始想着是癌症肿瘤那个阴实。平胃散中苍术最善于除湿,炙甘草呢对脾胃好可以消除胀气,厚朴能推动肠胃的运动,陈皮也是消除胀气。平胃散可以治疗胀气,还能治疗上面说的阴实,同样对于阳虚也适用。
其实平胃散对于一般小孩都是常需要的,小孩子乱吃冷饮,导致食欲不振,出现发烧、胀气等,脾气呢变得也比较烦躁,这些就是需要平胃散了。在这儿多说两句,其实今天几乎所有的人,脾胃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我们不活动,进到办公地点有空调,出来车里有空调,夏天本来就是借助出汗排除邪气的,结果我们不但做不到,还要吃冷饮,整体体质已经出现了极大变化,这种情况下,往往西医的抗生素最实在。毕竟一个健康的体质要注意的太多,也要自律太多,大部分人是战胜不了欲望的,而经方家在这个点上不注意思考,总觉得经方很厉害,可是遇到已经体质发生变化的人,就是经方也有时候束手无策。
其实你说夏天适合吃火锅吗?夏至之后是一阴生,也是我们最喜欢艾灸的时候,健康的身体,加上艾灸,你祛除的是体内湿气,并且如果是瘢痕灸,你都觉得身体随着季节变化,就是夏至之前艾灸,你觉得身体热热,可夏至一过,就是瘢痕灸,你都会觉得身体早上有点凉凉的,即使高温,因为体内湿气少,你也不会感觉到闷热,这个时候吃火锅比吃冷饮舒畅。不过可惜的就是今天大部分人都是阳虚体质,都是空调身体,脾胃功能本来就不好,体温也相对下降,身体的免疫力也不足,但是呢看上去还一派热相,可是你看看这个人鼻子边上,眼角下面都是斑点,就是知道脾胃有问题,即使你吃一些补气血的中药,实际作用也不大。同样因为脾胃功能不好,对冷热的调节能力更差,更喜欢吃冷饮,吹空调。
胃苓散如果以经方来理解最容易,救治这个状况比平胃散严重,但是呢还觉得不必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但是出现严重的拉肚子,就是我们说的夏秋出去吃坏肚子,一直拉水,还严重的肚子等,有些像是藿香正气散的症状,上吐下泻,都是可以用胃苓散的。当然,作为平胃散和五苓散的组合,那就是有平胃散胀气、阴实的症状,还有五苓散的各种症状,这个清楚了,用药一般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散剂运用
我们不要小看散剂,三物小白散和十枣汤,都是霸道中的霸道药,所以不要以为散剂就是很平缓的药,要看怎么搭配,当然不同的散剂有不同的配伍。比如我们这篇说的五苓散、平胃散、胃苓散都是比较平淡的药,相对来来说也是家中常备药。
这些药呢,适合平常自己打成粉剂,然后用烤箱低温烤一下,或者自己家用不锈钢锅小火炒一下,粉剂呢,稍微炒过之后,味道闻起来就会比较舒服。食用方式,像四逆散、五苓散、平胃散都是比较适合拌饭吃,这样吃下去,散剂可以挂在肠壁上,慢慢的发挥作用。
当然每种粉剂都有自己服用方式,比如瓜蒂散,就是需要豆豉煮汤服用后来催吐。十枣汤就是冲服下去等着疾风暴雨。像瓜蒂散、四逆汤功能就等着后面篇章介绍吧。在这儿,我们知道要多注意一些散剂的运用,当然还有一些丸剂的运用,其实对于散剂和丸剂,说的直白点,是一种最优化的选择,价格便宜,一副汤剂的剂量就可以服用半个月,只要不是急症,随身携带散剂和丸剂都是比较方便的。当然现实状况中,这种方法用起来比较少,毕竟医生也要养家糊口,几元钱的散剂你吃半个月,医生也差不多够难过的,所以如何调节这种矛盾,也是个大问题。
无学斋这是一种鼓励和期许,你懂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