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与欧洲顺势疗法之比较
张才玉朱明
中国医药学报年第14卷第2期
顺势疗法(Homeopathy)是目前流行于西方国家的较具影响的自然疗法。我们国际传统医药学术交流中不时会遇到与顺势疗法相关的问题,在欧美开展中医正规教育和临床活动中,甚至有人把二者混为一谈。所以作为一名中医药研究者或临床医生也需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
顺势疗法可溯源于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5th,cent.B.C.)的学术思想。在西方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中记载有:“斑蝥引起的机体反应,不是膀胱炎,却能治膀胱炎。”又如“白藜芦具有引起类似霍乱的腹泻的毒理作用,但可被用来成功地治疗霍乱。”这些表述说明,当时的人们在医疗实践中已经开始注意到一种药物的毒性大小,与其治疗作用之间有相似性存在。在以后若干世纪中,医生们虽做过类似的药物观察与临床累积,却未能得出普遍性的结论。直至18世纪中叶(年左右)德国医生兼化学家与毒理学家哈尼曼(SamuelChristianHahnemann)从金鸡纳(Cinchona)树皮可引起机体发热,同时又可用于治疗疟疾的事实中得到启发,总结出顺势疗法的根本原则即相似定律:引起这种疾病的物质能够治疗这种疾病。哈尼曼进而提出了顺势疗法的基本理论:给患者使用一种小的或极微小剂量的物质进行治疗。这种物质如果大小剂量或常用剂量给予健康人的话,就会引起与该患者的病理性症状相似的一些症状。这对一种药物的毒理学作用与其治疗作用之间的相应平行关系做了概括。如大剂量的吐根(Ipeca)使健康人发生恶心呕吐;而小剂量却能治疗消化不良引起的恶心呕吐。
这一理论又在其它药物,如乌头(Aconitum)、颠茄(Belladona)、汞(Mercurius)和蜂毒(Apismellifica)等药效作用上得到证实。可见,顺势疗法是根据临床现象总结出来的一种假设,通过毒理实验与现代制剂工艺逐渐完善并经过临床再证实的一种疗法。
顺势疗法的研究与推广者们又结合现代临床药理加以说明:如强心药毛地黄甙(Digitalun)可引起心律加快而被应用于治疗心律失常,而且中毒量与治疗量很接近,这可用相似性定律来解释。甚至牛痘疫苗与免疫接种也被作为相似定律原则的证明。欧洲国家中法国政府对顺势疗法积极支持,顺势疗法药品制备的法规,已于年1月被编入法国《药典》第10版;年以来种顺势疗法的单方药品取得法国卫生部许可而投放市场。
顺势疗法与中医学俱属于自然医学的范畴;二者也都是根据临床经验累积总结而成;但应注意到,两者是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蕴育形成的传统医学及其疗法。顺势疗法所倡导的“大自然就是良药”的哲理,与中医药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如出一辙。
两者之间存在许多相近之处,如顺势疗法的“顺势”当为因势利导之义。(从原义上讲homeopathy的“homeo”是“类似”、“同类”之义;“pathy”即“patos”是病症,合起来是类似的病证疗法,即指药物引起病症与药物所治疗的病证存在相似性。顺势疗法也是与西医的“对抗疗法”如用抗菌素消炎、用阿司匹林退烧等相对立,因此被称为“顺势疗法”。
顺势疗法认为只需要使用极微小的剂量便可减轻或治愈病症;过度的大剂量会以极端否定的方式,加重患者的反应。这是由于药物发挥作用与机体的反应形式相一致。这其中很有中医所讲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的韵味。同时顺势疗法讲求对物质的稀释,再稀释甚至无限稀释,而药效却很明显。临床中如激素减量的病人常有这种体会。这与中国道家“虚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不无相近之感。
顺势疗法所奉行的相似定律,与《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反治法则颇为相近,可视之为反之疗法在临床药物学上的一种具体应用。
中药理论中素有“以毒攻毒”的认识,即是以药物之偏性纠人体之偏,恢复身体的平衡。大部分中药的临床运用符合与遵从了“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属于“逆者正治”之法。如中药马钱子毒性很大,中毒时可引起肢体颤动,惊厥和血压升高等症状,呈新斯的明样作用。故可替代新斯的明,小剂量治疗重症肌无力(痿证)。这属于中医正治的范畴。再如现代临床提取蝮蛇抗栓酶治疗血栓亦属此列。
但临床上亦有部分中药的应用具有“从者反治”的特点,往往这部分中药可以用顺势疗法的相似定律解释。如中药斑蝥(Mylabris)内含斑蝥素,毒性较强,对皮肤、黏膜刺激性大,引起局部充血发疱,寒热间作。内服仅限0.03-0.06克;外用微量,可以截疟疾、消疮、治顽症,斑蝥引起的症状与所治病症相近,而且只限于微量应用,所以同顺势疗法解释顺理成章;同时也是中药“以毒攻敌”的力证。由此可见,顺势疗法体现了临床用药的反治原则中的一种。切于临床,何时用正治,何时施反治,诚如《内经·至真要大论》所言:“微者逆之,甚至从之。”又云:“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小从多,观其事也。……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临床灵活运用这些治疗法则,则颇具妙意。
顺势疗法与现代药物毒理学结合甚密,所涉及的药物一般毒性较大,并且有很多动物药与化学药物,如蜂毒、砒霜、汞等。
从历史沿革上不难看出,中医药学理论博大精深,学术发展一脉相承,药物品种繁多,临床累积甚丰,中药运用以四气五味、性味归经理论为核心,灵活配伍,方证相符。至关重要的是,中医药学具有“辩证论治”的医学框架体系,从宏观整体的高度把握人与病,理法方药形成一体。相比之下,顺势疗法作为西方传统医学的一员,并未形成完整的宏观、整体、辩证的框架体系。尽管其治疗中虽然可见辩证思想的端睨,但毕竟较为朦胧而失于真切,这可能与西方传统医学发展的间断性有关。比如顺势疗法治疗两例带状疱疹病人,两人俱有皮疹和烧灼性疼痛症状表现。其中一人冷敷法可缓解,这种反应与健康人受到蜜蜂叮蛰后症状相似,顺势疗法治疗则用极度稀释的蜜蜂的毒液。另一位疼痛夜间加重,热敷可以缓解,其反应与健康人受到极度稀释的Arsnicaalbum(砒霜)的毒理学作用引起的情况相似,顺势疗法治疗就用极度稀释的砒霜。
这两例顺势疗法的临床病例与不同处理反证出中医寒热辩证的科学性。在此我们对中医药学与欧洲传统医学中的顺势疗法进行了初步比较。这种东西方医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而全面展开,期望世界医药界的变更与创新,将为中医药学带来新的思路,让伟大的中医药宝库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