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液石、脱石、冷石、番石、共石
拉丁学名:Talcum
化学式:3MgO·4SiO2·H2O,Al2O3、FeO/MgO
来源: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主含含水硅酸镁。
处方用名:滑石、滑石粉
分布区域:??辽宁
药性: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祛湿敛疮。
临床应用:
1.热淋,石淋,尿热涩痛2.暑湿烦渴,湿温初起3.湿热水泻4.湿疮,湿疹,痱子
用法用量:煎服,10~20g;滑石块先煎,滑石粉包煎。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脾虚、热病伤津及孕妇慎用。
方剂:
1、蒿芩清胆汤:?青蒿脑、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芩、枳壳、广陈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通俗伤寒论》
?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具有清胆利湿,和胃化痰的功效。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发热、流行性感冒、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肝炎、急性阑尾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炎等病症。湿遏热郁,阻于少阳胆与三焦。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以致少阳枢机不利。胆经郁热偏重,故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胸胁胀痛;胆热犯胃,液郁为痰,胃气上逆,故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湿阻三焦,水道不畅,以致小便短少,其色黄赤;病在少阳,湿热痰浊为患,故舌红苔白腻,或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治宜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本方为治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郁痰浊内阻之剂。
君药-青蒿脑(即青蒿新发之嫩芽):苦寒芳香,既清透少阳邪热,又辟秽化湿;
君药-黄芩:苦寒,善清胆热,并能燥湿,青蒿脑、黄芩两药相合,既可内清少阳湿热,又能祛少阳之邪,共为君药。
臣药-竹茹、枳壳、半夏、陈皮:竹茹善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枳壳下气宽中,除痰消痞;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陈皮理气化痰,宽胸畅膈;四药相伍,使热清湿化痰除,同为臣药。
佐使药-赤茯苓、碧玉散: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为佐使药。
综观全方,可使胆热清,痰湿化,气机畅,胃气和,则诸症悉除。
2、六一散:??滑石、甘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湿功效好,
发热口渴身倦怠,外治痱子可期待。
具有清暑利湿的功效。
主治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感冒暑湿所致的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用治痱子。
临床用于膀胱炎、尿道炎、小儿肛周湿疹、病毒性肠炎、夏季皮炎等属于暑湿者。
:本方所治之证乃暑热夹湿所致。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气通心,暑热伤人——则见身热、心烦;
②暑热伤津——则口渴;
③暑邪夹湿,湿性黏滞,湿聚膀胱,气化不行——故见小便不利;
④湿邪流注于肠间——则泄泻。
:
①君药:滑石——甘淡性寒,质重而滑,寒能清热,淡能渗利,重能走下,滑能利窍,善清解暑热、通利水道,令暑热水湿从小便而去,故为君药。
②臣药:甘草生用,甘平偏凉,清热泻火,益气和中。
③甘草+滑石——防寒凉伐胃。二药合用,共奏清暑利湿之效。
3、桂苓甘露散:?茯苓、甘草、白术、泽泻、官桂、石膏、寒水石、滑石、猪苓。《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桂苓甘露猪苓膏,术泽寒水滑石草,
清暑化气又利湿,发热烦渴吐泻消。
具有清暑解热,化气利湿的功效。
主治暑湿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
临床用于中暑受热,水湿内停。
:本方所治之证乃中暑受热,水湿内停所致。
①暑热内侵,热盛——则身热,上攻则——头痛;
②暑热伤津扰心——则烦渴引饮;
③水湿内停,下阻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
④上干脾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霍乱吐泻。
:
①君药:化湿——重用滑石清解暑热,利水渗湿,为君药。
②臣药:石膏、寒水石——配大寒质重之石膏、寒水石助滑石清解暑热,为臣药。
③佐药:
泽泻、茯苓、猪苓——又助滑石利水渗湿;
白术——健脾运化水湿;
官桂——助膀胱化气;
官桂+泽泻、茯苓、猪苓——配伍,一化一利,使水湿从小便而去,兼防寒凉太过而凝滞留湿之弊,共为佐药。
③佐使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助白术、茯苓健脾,又缓滑石、石膏、寒水石大寒重坠之性,使清利不伤正,为佐使药。
④诸药合用,共奏清暑解热、化气利湿之效。
⑤本方是由六一散合五苓散、甘露饮(石膏、寒水石、甘草,《普济方》卷三百九十五)而成。
4、防风通圣散: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栀子、白术。《奇效良方》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具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治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
临床用于治疗感冒、头面部疖肿、急性结膜炎、高血压、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痔疮等,属于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者。
:本方为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俱实之证而设。
①风热之邪在表,正邪相争——以致憎寒壮热;
②风热上攻——则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咽喉不利;
③内有蕴热,肺胃受邪——故见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黏、口苦口干、便秘溲赤。
④至于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等证——为风热壅盛、气血怫郁所致。
:
①麻黄、防风、荆芥、薄荷——发汗散邪,疏风解表,使表邪从汗而解。
②黄芩、石膏——清泄肺胃;
③连翘、桔梗——清宣上焦,解毒利咽。
④栀子、滑石——清热利湿,引热自小便出;
⑤芒硝、大黄——泻热通腑,使结热从大便出,四药相伍,使里热从二便分消。
⑥当归、川芎、芍药——火热之邪,易灼血耗气,汗下并用,亦易伤正,故用当归、芍药、川芎养血和血,白术、甘草健脾和中,并监制苦寒之品以免伤胃。
⑦生姜——煎加生姜和胃助运。诸药配伍,使发汗不伤表,清下不伤里,共奏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之功。
5、紫雪: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玄参、木香、沉香、升麻、甘草、丁香、芒硝、硝石、水牛角、羚羊角、麝香、朱砂。《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
紫雪羚牛朱芒硝,磁硝寒水滑石膏,
木麝丁沉升玄草,热盛动风此可疗。
具有清热开窍,止痉安神的功效。
主治热人心包,热动肝风证,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风抽搐,斑疹吐衄,尿赤便秘。
临床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小儿高热、急性磷化锌中毒等属邪热炽盛引动肝风者。
:本证由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热盛动风所致。
①邪热炽盛,充斥内外——则见高热不退;
②温热之邪内陷心包,扰乱神明——轻则烦躁不安,重则神昏谵语;
③热盛伤津——故口渴唇焦,尿赤便秘;
④热盛引动肝风,风火相煽——则为惊厥。
⑤小儿热盛惊厥——亦为邪热内陷心包,引动肝风而致。
:
①君药:
犀角(水牛角代)——咸寒,清心凉血解毒;
羚羊角——咸寒,清热凉肝息风;
麝香——芳香走窜,开窍醒神。
三药配伍,清热开窍息风,针对高热、神昏、惊厥而设,共为君药。
②臣药:
生石膏——辛甘大寒;
寒水石——辛咸大寒,二者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滑石——甘淡而寒,清热利窍,引热下行,三石为臣,清热泻火且不伤津。
③佐药:
硝石、朴硝——泻热通便,釜底抽薪;
玄参——滋阴清热凉血;
升麻——清热解毒透邪;
青木香、丁香、沉香——辛温芳香,行气通窍,与麝香配伍,增强开窍醒神之功;
黄金、朱砂、磁石——重镇安神,并能潜镇肝阳,以除烦止痉。
④使药:甘草——调药和中,防寒凉伤胃。
6、小蓟饮子:生地黄、小蓟、滑石、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栀子、木通、炙甘草。《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
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康。
具有凉血止血,利水通淋的功效。
主治血淋、尿血。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有力。
临床用于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精囊炎等属下焦瘀热者。
:因下焦瘀热,损伤膀胱血络,气化失司所致。
①热结膀胱,损伤血络,血随尿出——故尿中带血,其痛者为血淋,若不痛者为尿血;
②由于瘀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小便频数、赤涩热痛;
③舌红,脉数——亦为热结之征。
:
①君药:小蓟——甘凉入血分,清热凉血止血,又可利尿通淋,尤宜于尿血、血淋之症,是为君药。
②臣药:生地黄——甘苦性寒,凉血止血,养阴清热;蒲黄、藕节助君药凉血止血,并能消瘀,为臣药。
③君臣相配,使血止而不留瘀。
④佐药:
滑石、竹叶、木通——清热利水通淋;
栀子——清泄三焦之火,导热从下而出;
当归——养血和血,引血归经,并防诸药寒凉太过之弊,合而为佐。
⑤使药:甘草——缓急止痛,和中调药。
⑥诸药合用,共成凉血止血为主,利水通淋为辅之方。
⑦本方由导赤散加小蓟、藕节、蒲黄、滑石、栀子、当归而成。由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方变为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之剂。
⑧《重订严氏济生方》亦载一“小蓟饮子”,其组成药物与本方相同,唯方中生地黄用量独重为四两,余药皆为半两,故是方当以生地黄为君,则凉血养阴之功较本方为胜。
7、八正散: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的功效。
主治热淋。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临床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等属湿热为患者。
:本证由湿热下注,蕴于膀胱所致。
①膀胱湿热,气化不利——则尿频尿急、排尿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少腹急满;
②湿热蕴蒸——则尿色浑赤;
③津液不布——则口燥咽干;
④湿热内蕴——则舌苔黄腻、脉来滑数。
:
①君药:
滑石——清热利湿,利水通淋;
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共为君药。
②臣药:
萹蓄、瞿麦、车前子——均为清热利水通淋要药,
滑石、木通——则利尿通淋之效尤彰。
③佐药:
山栀子仁——清热泻火,清利三焦湿热;
大黄——荡涤邪热,通利肠腑,亦治“小便淋沥”(《本草纲目》),合诸药可令湿热由二便分消。
④佐使药:
甘草——调和诸药,兼以清热缓急,故有佐使之功。
灯心——则更增利水通淋之力。诸药合用,既可直入膀胱清利而除邪,又兼通利大肠导浊以分消,务使湿热之邪尽从二便而去,共成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剂。
8、三仁汤:??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温病条辨》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的功效。主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临床用于治疗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布氏杆菌病、波状热等病属湿重于热者。
:本证多由长夏之季感受湿热,卫阳被遏,脾胃失和所致。
①夏秋之季,天暑下逼,地湿上腾,人处气交之中,易感受湿热病邪,加之脾胃呆滞,湿邪内困,导致“外邪入里,里湿为合”而成湿温之病。
②诚如薛生白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热论》)
③湿温初起,邪遏卫阳——则头痛恶寒;
④湿性重浊——故身重疼痛,肢体倦怠;
⑤湿邪内蕴,气机不畅,脾失健运——则胸闷不饥;
⑥湿为阴邪,湿遏热伏——故午后身热;
⑦面色淡黄,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皆湿邪为患,气机受阻,湿重于热之征。
:
①君药:滑石——清热利湿而解暑。
②臣药:
薏苡仁——淡渗利湿以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白蔻仁——芳香化湿,利气宽胸,畅中焦之脾气以助祛湿;
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
③佐药:
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助君药利湿清热之效;
半夏、厚朴——行气除满,化湿和胃,以助君臣理气除湿之功。
④原方以甘澜水(又名“劳水”)——取其下走之性以助利湿之效。
⑤诸药相合,使三焦湿热上下分消,气行湿化,热清暑解,水道通利,则湿温可除。
9、甘露消毒丹:飞滑石、黄芩、绵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豆蔻、薄荷、射干。《续名医类案》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具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治湿温时疫之湿热并重证。发热口渴,胸闷腹胀,肢酸倦怠,颐咽肿痛,或身目发黄,小便短赤,或泄泻淋浊,舌苔白腻或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临床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湿疹等病症。
:本证由湿热疫毒,蕴于气分所致。
①湿热交蒸,蕴而化毒,充斥气分——以致发热口渴,肢酸倦怠;
②湿邪困阻,气机失畅——故胸闷腹胀;
③热毒上壅——则咽痛颐肿;
④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则身目发黄;
⑤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淋浊,甚或泄泻;
⑥舌苔白腻或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亦为湿热稽留气分之征。
:
①君药:
a.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暑,两擅其功;
b.茵陈——善清利湿热而退黄;
c.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相伍,正合湿热并重之病机。
②臣药:
白豆蔻、石菖蒲、藿香——行气化湿,悦脾和中,令气畅湿行,助君药祛湿之力。
③佐药:
连翘、薄荷、射干、贝母——清热解毒,透邪散结,消肿利咽,助君药解毒之功;
木通——清热通淋,助君药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俱为佐药。
④诸药共奏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故可令弥漫三焦之湿热毒邪俱除。
10、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伤寒论》
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
具有利水清热养阴的功效。
主治水热互结,邪热伤阴,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见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苔白,脉濡。
临床用于治疗复发性尿路感染、肾病综合征、乙肝肝硬化腹水、颅脑损伤等病症。
:本证由伤寒之邪传里化热,与水相搏所致。
①水热互结,气化不利,热灼阴津,津不上承——则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
②阴虚生热,内扰心神——则心烦不寐;
③水气上逆犯肺——则为咳嗽,流于胃脘则为呕恶,注于大肠则为下利;
④水热结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致小便热涩疼痛,热灼膀胱血络则为血淋;
⑤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为里热阴虚之征。
:
①君药:猪苓——归肾与膀胱经,专以淡渗利水,乃方中诸利水药中“性之最利者”(《绛雪园古方选注》),为君药。
②臣药:泽泻、茯苓——助君药利水渗湿,且泽泻兼可泄热,茯苓兼可健脾,同为臣药。
③佐药:
滑石——清热利水;
阿胶——滋阴止血,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正如吴崑所言:“四物皆渗利,则又有下多亡阴之惧,故用阿胶佐之,以存津液于决渎尔。”(《医方考》)并止淋证出血,俱为佐药。
④诸药配伍,利水渗湿,兼养阴清热,俾水湿去,邪热清,阴津复,则诸症可痊。
化学成分:主要含含水硅酸镁。还含氧化铝、氧化镍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抗炎
2.其他药理作用
(1)止泻
炮制方法:1.滑石:取原药材,除去杂石,洗净,干燥,捣碎。2.滑石粉:取净滑石,砸碎,碾成细粉。或取滑石粗粉,加水少量,碾磨至细,再加适量清水搅拌,倾出上层混悬液,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复操作数次,合并混悬液,静置沉淀,倾去上清液,将沉淀物晒干后再研细粉。炮制作用:1.滑石:味甘、淡,性寒。归胃、膀胱经。具有利水通淋,清解暑热,祛痰敛疮的功能,多水飞后入药。2.水飞滑石:使药物极细和纯净,便于内服及外用。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
性状:
本品多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白色、黄白色或淡蓝灰色,有蜡样光泽。质软,细腻,手摸有滑润感,无吸湿性,置水中不崩散。气微,味淡。
鉴别:
(1)取本品粉末0.2g,置铂坩埚中,加等量氟化钙或氟化钠粉末,搅拌,加硫酸5ml,微热,立即将悬有1滴水的铂坩埚盖盖上,稍等片刻,取下铂坩埚盖,水滴出现白色浑浊。
(2)取本品粉末0.5g,置烧杯中,加入盐酸溶液(4→10)10ml,盖上表面皿,加热至微沸,不时摇动烧杯,并保持微沸40分钟,取下,用快速滤纸滤过,用水洗涤残渣4~5次。取残渣约0.1g,置铂坩埚中,加入硫酸(1→2)10滴和氢氟酸5ml,加热至冒三氧化硫白烟时,取下冷却后,加水10ml使溶解,取溶液2滴。加镁试剂(取对硝基偶氮间苯二酚0.01g溶于4%氢氧化钠溶液ml中)1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4→10)使成碱性,生成天蓝色沉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