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海洋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中西汇通话“热毒”。
什么是热毒(热毒证)?
热毒的致病特点有哪些?
热毒证为何会有高热?
细菌、毒素、炎症,它们分别与热毒证有怎样的关系?
面对热毒证你知道清热解毒吗?
除了清热解毒我们还能做什么?
下面他就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分享给大家。
什么是热毒证:热毒证是指卒感毒邪,以身灼热、烦躁、喘息、神昏、谵语、出血,甚则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为主要证候的急危重证。《疡科心得集》:毒入于心则昏迷,入于肝则惊厥,入于脾则腹疼胀,入于肺则喘嗽,入于肾则目暗手足冷,入于六腑亦皆各有变象,兼证多端,七恶叠见。
点击看大图
热毒证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可见于人体多个部位的严重感染,热毒在肺,就是肺炎、ARDS。热毒在胆,就是胆热,西医急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热毒在大肠,我们一般叫大肠湿热,常见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热毒在膀胱,我们叫膀胱湿热,以发热、尿频尿痛为主要症状,西医的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
热毒的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篇里与热毒证关系最密切的是关于火(热)邪部分,和毒邪部分。
火(热)邪的致病特点
火(热)邪的概念: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邪。火与温、热同类,而程度不同,温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但温、热、火邪常相提并论或相互包含、例如温热之邪、火热之邪等,不予严格区分。温病学说中所说的温邪,泛指一切温热邪气。一般而言,热邪多属外感,如风热、暑热、湿热等;火则常自内生,多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如心火、肝火等。此外,风、寒、暑、湿、燥等外邪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化热化火。
毒邪的致病特点
毒邪:毒邪有内外之分。外毒指由外而来侵袭机体并造成毒害的一类病邪。内毒是指由内而生之毒,系指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代谢产物未能及时排出并停留于体内,对机体造成损害的一类毒性物质。
结合上面关于热邪和毒邪的特点,我们可以归纳热毒的致病特点:
1.热毒为阳邪,急性起病,临床主要特点是高热,很多以高热为特点的疾病可以参照热毒证治疗。
2.易化脓。很多的化脓性感染可以参照热毒证治疗。
3.伤津耗气。阳明经证(身热,汗出,口渴,脉大,西医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很常见,汗出的多,所以伤津液,这个很容易理解。
4.热毒易动血,迫血妄行。血管内皮细胞是全身炎症反应过程中容易受损的靶细胞。
点击看大图
严重感染的三个方面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严重感染致病大致可以从3个方面分析:
1、病原体对机体的直接损伤,这个比较容易理解,现代医学治疗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细菌感染,以抗生素为主,杀灭细菌,消灭病因,一般情况下能把疾病控制住。
2、细菌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细菌的外毒素一般没有严重的致病性,少数细菌的外毒素具有强大的致病性。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性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比如体表的痈。可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证等全身感染。食物中毒中有很多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急性胃肠炎。
3、炎症对机体的损伤教材上说炎症是一种防御性的、保护性的反应。但是炎症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炎症反应有助于感染的控制,过度的炎症反应不但不利于炎症的控制,还可以严重损害器官功能。
所以可以把热毒的物质基础归纳为:1、病原体2、毒素3、过度的炎症反应。
点击看大图
治疗方面我们也可以针对这3个方面:
中医药发挥的作用
首先是细菌方面,西医的抗生素其杀菌效果是确切的,中医的效果是抑菌,不是杀菌。针对热毒证,中医最常用的方法是清热解毒,多个实验表明,中药清热解毒类药物具有非常好的抗毒素作用。除了清热类药物,中医还有活血化瘀法。中医活血化瘀抗感染的代表就是清代王清任的解毒活血汤,将清热解毒药物和活血化瘀药物合用,效果比单纯清热解毒效果更好。此外中医治疗热毒证还特别重视通腑泻下法,清除肠道内的细菌和内毒素,防止细菌和内毒素入血,从而预防和减轻内毒素血证、菌血症等。针对过度的炎症反应,中医常用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效果很好。感染后期,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消耗过多,脏腑功能低下,中医常用扶正法。
中西结合菌毒并治
因此,治疗热毒症应当病原体、毒素、过度的炎症反应三者兼顾,中西结合菌毒并治。针对病原体用西药抗菌;针对毒素用中医清热解毒法;针对过度的炎症反应,用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感染后期,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消耗过多,脏腑功能低下,用扶正法。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