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为三种,饮片,注射剂,中成药。
先亮观点,如果不算“中药注射剂”,那么——“中药饮片,经典方剂副作用小,西药副作用大”,这个观点虽“匪夷所思”,可从实践来看,却是正确的。
很多人,不信这个观点,是因为中药药物成分不明确,但药物成分不明确,不等于副作用不明确。
实际上,人类对植物药的研究还不够,对于植物药的某些单体,比如“甘草”中的“甘草酸苷”(Glyeyrrhizin,GL),或者“甘草酸二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有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对于中药本身,以及成分更加复杂的“中药复方”,仍处于探索的阶段。
不过,是不是必须把成分弄得清清楚楚,才能服用呢?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人类至今服用的食物,植物,全部都是先服用,再去研究其成分和结构,而不是先研究成分和结构,再服用。
好了,观点亮完后,我开始亮证据。
很多人不信中国的证据,担心中国的“中药科研系统”和“中药不良反应监控系统”会有一些问题。
所以,我想举出日本的证据。
所谓日本汉方,其实就是中国经方,这些方子多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万病回春》。
年,汉方药被纳入日本医疗保险,年有种基础中药纳入医保,至年增至种,在日本,汉方药被广泛应用于老年疾病及慢性病治疗,目前使用汉方药的医师约占72%。
日本有一个东洋医学会,大家现在都可以在网上查到,其中多是日本通过了执业医师考试的临床医师,多毕业于日本的顶级医学院。
之所以选用日本汉方为证据,理由如下:
1、日本有非常严格的,完善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控体系。
2、日本汉方药,年开始接受汉方医学药物进入健康保险允许使用的药物名单,汉方药也进入日本的不良反应监控体系。
3、日本汉方药,均使用中国经典医学著作的“原方,原比例,原组合”,不轻易加减,所以,纳入不良反应检测系统后,也便于检测。
从开始,中医经方,已在日本药品管理部门的监控下广泛使用了41年。
日本的药品副作用报告是由厚生省药务局负责收集整理的有关医药品副作用的信息资料,目的是提高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它首先发表在?日本医师会杂志?上.然后在?药务公报?、?日本药剂师会杂志?、?日本病院药剂师会杂志?、?临床药物疗法?等6种刊物上全文转载。
自年以来,该报告先后对小柴胡汤引起间质性肺炎、生药制剂(包括汉方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IFN-a制剂与小柴胡汤并用引起间质性肺炎、汉方制剂(柴朴汤、柴苓场、小柴胡扬、柴胡桂枝汤)引起膀胱炎样症状等进行了报道,受到日本医学界和整个社会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