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膀胱炎病因
膀胱炎治疗
膀胱炎手术
膀胱炎医院
膀胱炎饮食
膀胱炎诊断

万病从根治解惑篇11到20

万病从根治11——木不生火导致的心火亢盛

木不生火导致的心火亢盛

  肝藏血,肝脏为心脏提供阴血,心脏的功能才能正常,如果肝脏自身藏血不足,出现肝阳上亢,自然也会导致心血不足,心火过亢,人就会心烦气躁,失眠多梦,甚者口舌生疮,小便短少而黄。清心火,利小便是治其标,养肝血才是治其本。而肝血的充盈与肾水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补肾水即能养肝,养肝即能补心血,补心血则亢盛的心火自然变弱。

  因此对于心火亢盛的最佳治疗方法,不是清心火,而是“清上补下”,即清心火、补肾水、养肝阴,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患者刘某,女,45岁,心烦、失眠一年。患者这一年来心烦失眠,多方诊治,有人告知是心火亢盛,也有人告知是内分泌失调。治疗思路大多以清心泻火,养心安神为主,疗效并不尽如人意,病情长期反复,后经人介绍,来我这边诊治。患者舌质红,苔少,左寸浮数,左尺细软,诊断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重用女贞子、旱莲草,配以清心安神之品,患者服用一周后康复。

  对于因为肝不养心所致的心火亢盛,在清心火的同时,需要补养心肝之阴,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除了服用汤剂外,也可选用中成药,如天王补心丸,心火较重时,可选用朱砂安神片。

  用莲心泡茶喝,效果就很好。

“莲心,由心走肾,能使心火下通于肾,又回环上升,能使肾水上潮于心。”

  因此其清心火之力,除了本身的苦寒之外,还有引肾水上达济心火的作用,故而交通心肾,清心去热,治疗心烦口渴,目赤肿痛。但因为此药味苦,性寒,容易损伤脾胃,不宜久服。

  莲子心很苦,可能有些人不习惯服用,对于心火亢盛,失眠多梦的病人,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用灯芯草煮水喝。灯芯草利水通淋,清心降火,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尿少涩痛,湿热黄疸,心烦不寐,小儿夜啼,喉痹,口舌生疮等。因为它的气味淡,不苦,所以对于心火亢盛,晚上爱哭闹的小孩儿尤为适用。

  木不生火,导致心血不足,心火亢盛,除了上述药物治疗外,饮食上可以用酸枣仁柏子仁炖猪心,来补养心脏之阴,此法虽然简单,但疗效却很好。

  原料:酸枣仁20克、柏子仁20克、猪心1个。

  制法:将猪心洗净,刀切一小口,将酸枣仁、柏子仁放入猪心内,用线扎紧,放入沙锅,加水炖,以猪心炖烂为度。加入食盐、鸡精等调味。

  食用方法:吃肉喝汤,每周2~3次。

  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此药膳用于心血虚、心阴虚引起的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同时可以改善肠燥便秘。

  平常用枸杞子、菊花、丹参三样泡茶喝,枸杞子补肾,菊花清肝养肝,丹参养血活血,这三样搭配就能解决“木不生火”的问题。

万病从根治12——火不生土导致的脾胃不足

  火不生土导致的脾胃不足

  前面讲了木不生火,会出现心血不足。同样的道理,火不生土,心火不能温养胃土,就会出现胃的腐熟功能减退、消化功能减弱,甚至朝食暮吐,完谷不化的症状。

  胃的消化功能在中医里概括为“腐熟水谷”,腐熟水谷需要热量,没有热量是没法腐熟的,而热量来源于心,这就和土地得不到太阳照射时是阴冷的意思一样。人体心脏如果火力不够,心气虚寒,心阳不振,就会出现胃阳虚,胃的腐熟功能减退,这就是火不生土了。

  在人体,如果胃中没有热量,吃生冷食物,就无法腐熟,时间一长,食物在胃中腐烂、发酵,人就会感到腹胀,打嗝,胃难受,没有饥饿感。

  患者李某,男,42岁,食欲减退半年。半年来,时常没有饥饿感,胃中总是觉得饱胀,服用健胃消食片、保和丸等类药物,也只能稍稍缓解病情,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规律疗程用药后,病情未能好转,故寻求中医治疗。就诊时面色偏黄,精神倦怠,舌质胖嫩,舌苔白,切脉:右关郁涩而迟,左寸沉细。

  这位患者,在我这里通过温心阳为主的治疗,配合健脾开胃的药物,很快就痊愈了。

  有人会疑惑,胃土虚寒为什么从心入手,直接补火,而不是从胃入手呢?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相对于胃而言,心为母脏,胃为子脏。胃阳不足,当然要补其母,也就是补心火,温养心阳。

  如果你继续思考下去,可能还会问,为什么要补心火而不是补肝火?心火不足,肝是心的母脏,虚则补其母,补肝就可以补心了吗?

临床上思考问题就是这样的,肝气郁结的病人,也会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减退,肝主疏泄,疏泄不畅通,人体内该运行、该通畅的地方,就会不通畅,就会生病。中医看病,其实是在寻找五脏之间,哪个脏器出现了问题,导致了五脏相生过程出现障碍,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找到了源头,知道了疾病产生以及传播的规律,一切都好办了。

  土不生金导致的肺气不足

  脾属土,肺属金,脾脏能将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传输给肺,为肺提供能量。如果脾虚,不能为肺提供精微物质,肺脏功能就会减退,抵抗力就会变弱,引发频繁的咳嗽。许多小孩稍稍不注意,就会感冒咳嗽,反复治疗,总也好不彻底。其实这里面就存在“土不生金”,肺金不足的情况。

  一个6岁男孩,反复咳嗽、鼻塞三年。平常稍稍受寒或者吃了生冷的食物,立即发作,活动后感到呼吸急促,气喘。经过反复的抗生素治疗,病情时好时坏,平常食欲不佳,大便稀溏。舌体胖大,舌边齿痕。切脉六脉虚细,右寸虚细弱绝。

  从病史及诊断资料来看,这孩子是脾肺气虚,精血不足。治疗上当以调理脾肺为先,脾肺功能恢复了,抵抗力自然就强了,也就不会天天感冒,天天咳嗽了。

  我让孩子喝了几服中药,咳嗽好了,然后再让他喝牛肉玉屏风汤增强体质。

  黄芪20克、白术15克、防风15克,这三味药加水煎煮30分钟,取得ml药汁,然后加入切成丁的牛肉克,小火慢慢煨,以牛肉酥烂为度,调味后,分三天吃完。连续食用一段时间,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神农本草经》是中药学的经典,书中对黄芪功效描述为:“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这里面的“补虚,小儿百病”,说的就是通过补气,主要是补肺气,来提高抵抗力。

  牛肉玉屏风汤中的黄芪为补气佳品,直接补肺气,可谓“授人以鱼”;白术健脾,提高脾生肺的能力,按照中医的说法,叫“培土生金”,也就是通过健脾来补肺,针对肺而言,算是“授人以渔”了。两者相结合,可谓标本兼治。但两者虽能补益脾肺,其性却缓,药物在体内运行太慢,所以还要辅之以防风,利用防风的疏散之力,将黄芪的补力充分发挥出来,所以说黄芪得防风而补力更大。三者相配伍,成为经典配方,即玉屏风散。现代的研究结果表明:此方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的功效,又有中成药中的“丙种球蛋白”美称。

  牛肉入脾、胃经,古有“牛肉补气,功同黄芪”之说。其具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效。适用于中气下陷、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脾虚面黄之人。

  玉屏风散配牛肉,可谓健脾益胃、补肺益气之佳品,加上作料后,味道鲜美,并无异味,对于体虚的孩子,尤为适宜。

万病从根治13——肝经受寒的症状及治疗

  树木被冻死的故事——肝经受寒的症状及治疗

  在人体,当肾水亏虚,水不养肝时,肝火就会亢盛,容易出现肝阳上亢的问题,这时的肝脏就好像枯萎的树木。而人体的心火需要通过肾水来制约,肾水的上升,需要借助肝气的升发,现在肾水亏虚了,肝火亢盛了,心火自然得不到肾水的救济,上焦自然火重,患者也就表现出口渴、多饮、心烦、失眠的症状。

  在人体,当肾阳虚衰,寒邪内生,水湿得不到温化时,寒邪就会侵犯人体的肝经,肝经因寒而收引,就会出现不适。

普通肝经受寒的症状及治疗

  寒邪侵袭,凝滞肝经,肝经循行经过的部位就会出现以冷痛为主的症状,比如小腹、阴部、头顶发冷疼痛。中医称其为寒凝肝经证,又称肝寒证。

  临床上有些患者,向医生抱怨,医生啊,我这头顶凉哇哇的,好像一桶凉水浇在上面;也有病人反映,医生啊,我的阴茎总感到发凉,这是为什么啊?

  其实,这就是寒邪进入肝经,肝经因寒收引,不通则痛。

  在古代医书《医学发明》中,有一个经典的药方——天台乌药散。它的组成是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专治由于寒邪侵入肝脉而导致的小肠疝气,小腹牵连睾丸疼痛,坠胀,或小腹疼痛等症。

  配方中的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都能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槟榔可以下气导滞,川楝子行气止痛,和巴豆一起加工,再去掉巴豆,加入川楝子,结果是既减少川楝子的寒性,又增强行气散结的功能。

  方中还有一味药——小茴香,此药看似平常,生活中常作为香料使用,其实只要运用得法,还可以治疗许多疾患。医书中记载,小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肾、脾、胃经,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药效。临床上,凡是胃、肠道、小腹受寒后,出现胀闷、疼痛的人,使用后都能迅速见效。

  有一女性患者周某,小腹受凉后,出现小腹胀闷,小便次数多,胀急难忍的症状。在医院按照急性膀胱炎治疗无效,后做B超,结果提示盆腔有少量积液。运用小茴香30克煎水内服,一次治愈。

  还有一男性患者张某,小便不利,小腹胀闷。按慢性前列腺炎治疗无效,服用小茴香,一剂缓解,三剂痊愈。

  其实只要是小腹发胀,又没有其他明显热证表现的,用这个方法都会有效。

重度肝经受寒的治疗

  寒邪入侵肝经,轻者会出现小腹、阴部、头顶冷痛,重者则会发展成厥阴证。那厥阴证该如何治疗呢?乌梅丸是首选。

  《伤寒论》中记载:“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去皮)、人参、黄柏各六两,上药各为末,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服,以饮送下,一日三次,稍加至二十丸。”

  它的适应证主要有:

1.脏寒,蛔上入膈,烦闷不安,手足厥冷,得食而呕,腹痛,吐蛔,时发时止。

2.伤寒,下痢腹痛,久痢,诸药不愈。

3.久疟,往来寒热,经年不愈,形体瘦弱。

  从上面可以看出,乌梅丸的适应证其实很广泛,凡是符合上热下寒的病机(即心火亢盛,脾肾阳虚,肝经有寒)均可以使用,消化系统疾病有效,呼吸系统疾病有效,神经系统疾病也有效。临床上许多疑难杂症,采用乌梅丸加减,均有非常神奇的疗效。

万病从根治14——脾虚的诊断与治疗

体内湿气重,首先需补脾

哪一个脏腑是湿邪的克星呢?

脾脏!

脾主湿,喜燥恶湿。脾脏对体内的水湿之邪具有运化的作用,能促进水液的代谢。如果脾脏功能出现了问题,湿邪就会在体内泛滥。单纯针对湿邪用药,虽然可以起效,但很难彻底治愈。

我见过这样一位男性患者,35岁,大便稀溏3年多。

3年多来,每天大便3~4次,量不多,稀稀的,黏腻不爽,还伴有四肢酸楚乏力。自己购买抗生素服用,效果一般。服用N/J,便的中药后,大便成形,病情好转,但没过多久,病情依旧。医院就诊,医生建议服用思密达,服用后大便好转,但四肢酸楚无力的症状没有改善。

他来我这就诊时,我特意看了他的舌象,发现他舌体胖大,是典型的齿痕舌,脉象右关尺郁缓。我告诉病人,你的脾脏虚弱,体内的水液代谢出现异常,肠道湿邪过重,所以才如此。

我说,湿重只是表象,你的病根是脾虚,只要吃些健脾的药,让脾的化湿功能正常,病情自然就会好转的。我建议他采用食疗的办法,很快就见效了。

健脾的食疗方法

其实食疗方法很简单,就是每天吃一顿薏米粥,配上用苍术泡的茶。

薏米粥做法如下:薏米研为粗末,与粳米等量,加水煮成稀粥。

此粥源于《本草纲目》,薏米又称薏苡仁,其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利水、利湿除痹、清热排脓、清利湿热的功效;配合粳米煮粥,最能补脾除湿。

苍术苦温,健脾燥湿,对于肠道湿邪偏重的病例,疗效非常好。

而且,单用苍术一味药,我就治疗过很多例腹泻的病人。

夏天天气炎热,心胸烦躁,人们就喜欢贪凉,吃很多冰棍,喝很多冷饮,这非常容易造成寒湿困脾,让人感到四肢乏力,犯困,食欲减退,大便稀溏,有时甚至腹部隐隐作痛。常规经验告诉我们,这是身体伤了湿,伤了寒!

有年夏天,我也因为天气炎热,过度贪凉,出现了小便短少,腹痛、一天腹泻十几次的惨状,同时还伴有四肢乏力,食欲减退。当时服用理中丸,疗效不明显。第二天采用生苍术l0克泡服,下咽之后立即感到胃肠舒展,小便通畅,当天腹泻治愈,体力也得以恢复。一味苍术饮,疗效真如神。

[按:苍术功能主治: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主湿困脾胃;倦怠嗜卧;胞痞腹胀;食欲不振;哎吐泄泻;痰饮;湿肿;表证夹湿;头身重痛;痹证温性;肢节酸痛重着;痿襞。《珍珠囊》日:“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医学启源》:苍术,主治与白术同,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湿,力少。《主治秘要》云:其用与白术同,但比之白术,气重而体沉。及胫足湿肿,加白术泔浸刮去皮用。10.李杲:《本草》但言术,不分苍、白,而苍术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传入脾也。以其经泔浸火炒,故能出汗,与白术止汗特异,用者不可以此代彼,盖有止发之殊,其余主治则同。

用法用量   煎服,3~9g。

用药忌宜   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防风、地榆为之使。”

②《药性论》:“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鱼。”

③《医学入门》:“血虚怯弱及七情气闷者慎用。误服耗气血,燥津液,虚火动而痞闷愈甚。”

④《本草经疏》:“凡病属阴虚血少、精不足,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咽塞,便秘滞下者,法咸忌之。肝肾有动气者勿服。”

⑤《本草正》:“内热阴虚,表疏汗出者忌服。”

白术功能主治:《本草》在术条下,无苍、白之名。近多用白术治皮间风,止汗消痞,补胃和中,利腰脐间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本草新编》:白术,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无毒。入心、脾、胃、肾、三焦之经。除湿消食,益气强阴,尤利腰脐之气。(〔批〕白术利腰脐之气,原是利肾中之湿也。肾不湿则腰不疼,湿去而腰脐自利矣。)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与黄芪同功,实君药而非偏裨。往往可用一味以成功,世人未知也,吾今泄天地之奇。如人腰疼也,用白术二三两,水煎服,一剂而疼减半,再剂而痛如失矣。夫腰疼乃肾经之症,人未有不信。”《药性赋》记载白术“味甘,气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四:利水道,有除湿之功;强脾胃,有进食之效,佐黄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实有消痞之妙”。《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死肌者,湿毒侵肌肉也。痉者,风寒乘虚客于肝、脾、肾所致也。疸者,脾胃虚而湿热瘀滞也。如上诸病,莫不由风寒湿而成,白术有除此三邪之功,故能祛其所致之疾也。止汗、除热、消食者,湿热盛则自汗,湿邪客则发热,湿去而脾胃燥,燥则食自消,汗自止,热自除也。又主大风在身面者,术气芳烈而悍,纯阳之物也,风为阳邪,发于阳部,故主之也。风眩头痛目泪出者,阳虚则风客之而眩,痰厥则头痛,风热壅则目泪出也。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痛,及霍乱吐下不止者,湿客于胃则滞而生痰,客于脾则生水,脾虚湿胜,则为水肿,湿客中焦则心下急满,脾胃俱虚,则中焦不治,而湿邪客之,则为霍乱吐下不止也。利腰脐间血者,血属阴,湿为阴邪,下流客之,使腰脐血滞而不得通利,湿去则诸证无不愈矣。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者,湿去则胃强,而津液自生,寒湿散则胃自暖,邪去而脾胃健,则消谷而嗜食矣。《医学衷中参西录》:白术,性温而燥,气不香窜,味苦微甘微辛,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泻,治脾虚作胀,脾湿作渴,脾弱四肢运动无力,甚或作疼。与凉润药同用,又善补肺;与升散药同用,又善调肝;与镇安药同用,又善养心;与滋阴药同用,又善补肾。为其具土德之全,为后天资生之要药,故能于金、木、水、火四脏,皆能有所补益也。《本经疏证》:风寒湿痹、死肌、痉、疸,不得尽谓脾病,而以术为主剂者,则以湿为脾所主,湿能为患,固属脾气不治,一也;脾主肌肉,介在皮毛筋骨中,痹与痉,病在肌肉内,死肌及疸,病在肌肉外,旁病则当取中,二也;筋骨皮毛,均非驻湿之所,惟肌肉间为可驻湿,三也。知此,则凡痹、死肌、痉、疸之系乎风寒湿者,皆术主之矣。白术之效,于风胜湿者为最宜,寒胜者为差减。何以知之?盖风胜必烦,湿胜必重,检《金匮要略》中治痹诸方,其用术者,非兼烦必兼重,虽然,谓术功擅于风与湿则可,谓于寒有所忌则不可,《伤寒》少阴篇附子汤,治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不烦不重,亦用白术。盖湿流关节,云骨节痛,则未有不兼湿者,矧风湿二者,必挟寒始成痹,不然则否,《素问》之旨可验也。白术治眩,非治眩也,治痰饮与水耳。有痰与水,何以能使人眩?盖眩者神之动,神依于心,心恶水,水盛则心神摇曳为眩,譬如人在舟中,能发眩也,虽然人在舟中,未必尽眩,不在舟中,未必不眩。所以眩证不必尽用术,用术之饮证水证,亦未必尽眩,夫亦各因乎其人耳。《伤寒论》、《金匮要略》其有饮有水,不眩而用术者,则指不胜屈,其有饮眩而不用术者亦多,则系证与术有忌耳,即如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则以心下痞,故正与理中丸下注云腹满者去术,同一理也。世之人动辄称白术、黄芩安胎圣药,而疏其义者,不过谓白术健脾,黄芩泄热,殊不知健脾泄热之物,岂特白术、黄芩。夫妇人之病,多半涉血,矧妊娠尤赖血气之调,方得母子均安。初妊之时,胎元未旺,吸血不多,则下焦血旺,致气反上逆,是为恶阻。恶阻则中焦之气不变赤而为水,是白术所必需矣。血盛能致气盛,气盛能生火,黄芩泄气分之火而不伤血者也;厥后胎气日充,吸血渐多,血自盘旋而下,气亦随之盘旋于下,胎之所吸,乃血之精者。而其馀与气相搏,能仍化为水,阻于腰脐之间,故妊娠至五、六月时,多有子肿之证,是白术又为必需之剂,而无所事黄芩于其间,《别录》所谓利腰脐间血者此也。考仲景书于妇人妊娠篇之白术散,与芎藭同用,当归芍药散、当归散,与芍药、当归、芎藭同用者,不可知其为除水气而利腰脐间血哉。总之,血分之源不清,则血气不能和,而附血之湿,血盛之火,皆为胎前所有之常患,故出此不必甚为别择之常方,学者尤当会意而用之也。白术的炮制不同,功效也有所差别:脾气虚弱,胎动不安宜炒用,治疗水肿、风湿痹痛,自汗宜生用。生白术:将白术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捞出,切片,晒干。生白术长于健脾通便。生白术用于通便时,入煎剂可用到每天30克,常与枳实同用。炒白术:又名炙白术,先将一份麸皮撒于热锅内,等有烟冒出时,再将10份白术片倒入微炒至淡黄色,取出,筛去麸皮后放凉。炒白术善于燥湿。

1.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泄泻。补脾胃可与党参、甘草等配伍;消痞除胀可与枳壳等同用;健脾燥湿止泻可与陈皮、茯苓等同用。

2.用于水湿停留、痰饮、水肿。治寒饮可与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肿常与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

3.用于表虚自汗。本品与黄芪、浮小麦等同用,有固表止汗之功,可治表虚自汗。

  此外,本品又可用于安胎,治妊娠足肿、胎气不安等症,有内热者,可与黄芩等配伍;腰酸者可与杜仲、桑寄生等同用。

  6~12g。

宜忌   阴虚燥渴,胃胀腹胀,气滞胀闷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防风、地榆为之使。"

③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鱼。

②《药品化义》:"凡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痈疽多脓,黑瘦人气实作胀,皆宜忌用。"]

任何一种病邪侵犯人体,都是因为与之相对应的正气不足,中医称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按照生克理论,就是克制病邪的东西弱了,所以人体才生病。

脾脏喜燥恶湿,这是它的个性,也是脾脏的生理特性。当人体湿邪偏重时,脾脏会被湿邪所困,脾脏的功能就得不到正常的发挥,湿邪代谢也会受到影响,这样反过来进一步加重体内的湿邪,形成恶性循环。

治疗湿邪为患的疾病,健脾利湿,打破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身体才会越来越健康。

万病从根治15——如何清除人体多余的水湿

湿邪重表现之一:痰多

“湿痰内盛,上犯肺系,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痰湿停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痰湿阻膈,气机不畅,痞闷不舒;痰湿留注,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

一些老年人,长期咳喘痰多,体温并不升高,西医诊断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其实这样的病人,并不是所谓的炎症,而是“脾虚失运,痰湿内盛”所致,止咳化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急性期痰湿较盛,可以通过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来缓解,后期则从脾胃人手,培土制水,让脾胃功能恢复了,痰湿的来源自然也就得到了控制。虽然表面上没有治痰,但实为治痰的不二良方。

临床上,遇到这样的患者,我都是用二陈汤作为主方,随症加减。二陈汤的组方是半夏、陈皮、白茯苓、甘草、生姜。因为陈皮和半夏,以陈旧者效果最佳,所以取名叫“二陈”。

二陈汤的组方略为加减变化,就能用于多种痰证。

1、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力;

2、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

3、治寒痰、凉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

4、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息风;

5、治痰食交阻,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

6、治痰气郁闭,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

7、治顽痰阻滞经络,形成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在痰湿之邪得到改善之后,通过调理脾肾,可以使患者的体质得到恢复,痰湿产生得少,疾病就能得到控制,甚至彻底痊愈。

湿邪除了上述这些表现形式外,还有很多,比如,皮肤经常起湿疹、双腿经常浮肿、女性白带清稀量大等。

当一种病邪长期存在于体内时,治疗的思路不是单纯驱邪这么简单,应该从相克的角度入手,培养病邪的天敌,培养虚弱的脏腑,脏腑强盛了,疾病就能得到控制。

湿邪重表现之二:全身乏力

《黄帝内经》上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人体清阳的这些分布,需要脾脏来实现。

脾主升清,升发人体清阳,是脾脏的职能所在。如果脾受湿困.脾的功能受到抑制,清阳的升发就会受到影响,人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之症。

许多患者经常抱怨:“医生啊,我全身没劲,两条腿沉重无力,上下楼梯困难,好像有千斤重担,腰部也像背了个大包袱,沉重异常,头也昏昏沉沉。”

这些困乏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因为“湿生重浊”。

湿性为什么会重浊?

那是因为湿邪困脾,影响到了脾脏的升清功能,进而影响到阳气在人体的输布。

这些都是人体的生理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人就会生病。清阳不能出上窍,浊阴不能出下窍,后果就是“九窍不利,耳目闭塞,大小便不畅”,所以李东垣说:“脾胃虚则九窍不通。”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能发于上,头部阳气就会不足,人就会感到头脑昏沉,这样的病人从早到晚都觉得天是灰蒙蒙的,人的精神状态很差,很压抑,很郁闷。这些都是脾的升清作用不能发挥所致,这也是为什么逍遥丸通过疏肝健脾,就能够调节情志的原因,清阳升发了,头部阳气足了,人自然就有精神,也就逍遥自在了。

清阳不能发腠理,则腠理失养,皮肤干燥,脱皮脱屑,所以健脾也能润肤。

清阳不能实四肢,则四肢酸楚、沉重、乏力,这样的病人,在排除脑血管意外之后,运用健脾除湿的办法,常常能够立竿见影,所以有“脾主四肢”之说。

湿邪重表现之三:口水多

体内湿邪过重,还会淹没五脏六腑,充斥于脏腑经络。五脏化生五液,就会通过五液的形式来排泄,患者就会表现为五液过多。《黄帝内经》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汗为心液,鼻涕为肺液,泪为肝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液。

小孩子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虚之后,湿邪内盛,非常容易出现五液过多,湿邪过重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调理脾脏才是关键,同时兼顾五脏,就能解决问题。

湿邪重表现之四:肥胖

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水液的代谢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的关系,当三脏功能异常时,水液在体内的代谢就会出现异常,轻则体重增加,重则出现浮肿。许多人长胖,并不是脂肪增加,而是水液内停所致。

后来在治疗肥胖患者时,对于上腹部胀满的,我习惯运用枳实、白术和木香三味药;

对于小腹胀满的,则加上附子、小茴香、荷叶;

对于下肢沉重、浮肿厉害的,则配伍黄芪、益母草、川芎。

患者服用后,很快就感到轻松舒服了,体重也下降不少。可见,肥胖症的治疗,除了考虑降脂外,水液代谢异常也是非常多见的。

五行相克的运用,不仅体现在对付湿邪上

湿邪如此,那寒邪呢?

有些病人经常咳嗽,稍稍受寒,立即诱发。有些病人夸张地说,只要有一根手指沾上凉水,就立即咳嗽。

火能御寒!

这样的病人是因为体内克制寒邪的火不足了。心主火,心脏就好比天上的太阳,太阳不出来,地上的寒邪是驱散不尽的。心火衰微的病人,就容易患此类疾患,这样的患者,稍稍接触凉物,就会开始咳嗽。

其实,只要明白了相克的道理,温养心阳,让患者体内火力旺盛,自然就不会咳嗽了,一年四季都可以治疗,何须受夏季所限呢?

曾经有位外地的患者,长期咳嗽,稍稍受凉,病情立即加重,还总感到后背发凉,到了冬天,手脚冰凉,穿多厚的衣服都没有用。中药西药吃了一大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后经人介绍找到我,切脉时,我发现他左寸沉迟而微,右寸浮紧而滑,表明心火衰微,肺中有寒痰凝积。综合各种症状,我建议他服用肉桂粥。患者连续服用半月后,病情痊愈。

肉桂粥做法如下:

上好的肉桂一两,研成极细的粉末。用白粥一碗,加肉桂细粉5克,加少许白砂糖,调匀。每日早上吃一次,连续吃10天。

这粥看似简单,却能温通心阳,流通血脉,消散寒邪,对于寒性咳喘疗效特别好。

有些病人每到冬天就手脚发凉,无论如何都暖和不过来,这种情况也可以服用肉桂粥,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就会大为好转。

只要。心脏功能强盛了,人体自然就不会有寒了。

万病从根治17——游山洞的感悟:不同类型失眠的诊治

其实我们的身体和山洞一样,夏天我们人体阳气充斥于体表,体内阳气缺乏,也是很潮湿、很阴冷。冬天人体阳气潜伏于体内,容易蒸腾阴液,所以人就感到很干燥。

春主生,夏主长,生长属阳,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且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亦当养其内虚之阳。

春季养阳,重在养“生”: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生”字。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夏季烈日炎炎,地热蒸腾,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繁荣、成实的季节,夏季养生应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顾乎阳气,注重一个“长”字。

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来年春夏之阳,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秋季养阴,重在养“收”:秋天暑热渐消,气候凉爽干燥,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与收获之季,故秋季养生,皆以养“收”为要。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冬天气温下降,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此时阳气敛藏,阴液易于内亏,蛰虫尚用冬眠来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更应顺应自然规律,故冬季养生应以“藏”为原则,保暖避寒为要法,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

所以说秋冬养阴的时候,别忘了适当的补充阳气,这样人体阴份才能得到阳气的蒸腾,才能濡养周身,才会泉源不竭。

但天天吃辛辣味较重的火锅行不行呢?那是绝对不行的,吃火锅能够补阳,吃火锅的目的是促进补阴,如果天天吃火锅,反而会伤阴,就会适得其反,导致人体阴虚加重。

同样,秋冬养阴是不是每天应该多吃吃滋阴的、凉性的食物呢?也是不对的!

有些人看了黄帝内经,知道了秋冬养阴,于是每天都吃上几个雪梨,喝冷饮,凉的酸奶,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寒湿体质。因为阴份得不到阳气的推动和运化,成了一潭死水,反过来伤人。

上面这些道理可能有些枯燥,不太好明白,我们举个基本的养生常识。

有句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说的其实就是夏季吃姜可以养阳,冬季吃萝卜可以滋阴,这就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最朴素实践。

但因为冬季寒冷,养阴的同时,还要防止受寒;夏季天气炎热,养阳的同时,还要防止中暑。只有辩证的认识养阴与养阳的关系,才不会盲目的养阴与养阳。

另外每个人体质不一样,有些人体内阳虚阴盛,在夏季时容易感到四肢酸楚,沉重乏力,这时养阳显得非常重要,但到了冬季,即使空气干燥,但这些人体内阴份并不亏虚,他们不需要过分的养阴,养阴反而会加重体内湿邪。

有些人人体瘦弱,火邪偏重,夏天时反而需要养阴,防止中暑,养阳就显得不是很重要。到了秋冬季节,需要养阴时,养阴就尤为重要,不然这类病人就会感到特别干燥。

不同的地域环境,其气候状况也有所不同,距离赤道近的地方,四季都很暖和,这时要注重养阴;相反,距离赤道远的地方,四季寒冷,就需要养阳,来抵抗寒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大自然的整体规律,我们人类顺应这种规律的同时,也应当根据个人实际状况,有所偏重即可。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养生长寿宜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只有真正懂得了这些,再来谈养生,谈治病,才能活学活用,有的放矢。

阴是死物,阳是动力,是能量,只有阳气的推动和温化,阴液才能发挥作用,只有“阴得阳生”才能泉源不竭,这不仅仅是养生和保健,是一种艺术,是道!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对我们人体而言,就好比是一个太极(人体如太极在《医间道》中有系统的阐述),白天动而生阳,人体阳气输布于外,所以人在白天是动的,阳光的,展示的是一派阳刚之气。透过阳刚之气的外在表现,我们应该看到,这些输布于体表的阳气,为阴液所化,维持这种状态需要消耗体内的阴份,阳以阴为基础,阴以阳为表现形式,白天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消耗阴份。当动到极限,阴份消耗过度,人就会疲劳,就需要静下来,需要休息。当人体入静或者入睡之后,阳气开始收敛,消耗减少,反过来促进阴份的化生,只有阴份养足了,人体第二天才能有充足的阳气。

因为动而生阳,生阳即耗阴,长时间的耗阴,就会阴份枯绝,身体自然就会受不了。

那么失眠该如何治疗呢?

很简单,引阳入阴,就能治好失眠!

如何引阳入阴呢?就需要分析患者为什么阳不入阴了。

1、有些患者经常心情烦躁,患者体内气机郁滞,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扰乱心神,阳气被排斥于外,就无法入阴了。这样的病人只需要用清热的药物配上解郁的药物,就会有很好的疗效。栀子淡豆豉汤配四逆散,就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2、有些病人体内寒湿较重,阳气入体后,无法推动大量的寒湿之邪,人就会感到很累,睡觉睡得累,就连做梦也是做很累人的梦;有的患者甚至描述,做梦时感觉双腿走路非常沉重,早上起来,好像一夜没有睡觉一样。这样的患者,需要温补阳气,促进阳气推动阴液的运行,只要阳气足了,推动有力了,睡觉就感到轻松了。附子理中丸就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有些患者属于阳气入阴的机制出现了问题,人之三阳为太阳、少阳、阳明。人之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由阳入阴,是由表入里的过程,即由太阳至少阳,由少阳至阳明,由阳明至太阴,由太阴至少阴,由少阴至厥阴,人卧气血归于厥阴肝,就是这个道理。这里面的关键环节是由阳明到太阴的过程,这是有阳转阴的关键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障碍,阳气自然无法入阴,人也就失眠了。

阳明指的是什么呢?阳明指的是胃。

太阴指的是什么呢?太阴指的是脾。

《素问·逆调论》中写道:“胃不和则卧不安”!为什么胃不和会出现卧不安呢?

因为阳气不能经过阳明胃,进入到太阴脾,阳不入阴,所以卧不安了!

这里面的关键药材为半夏,半夏者,夏季一半,夏季到秋季,是大自然由阳转阴的过程,半夏生长于夏季之半,大自然阳气正浓之时,正所谓“阳极生阴”,半夏归于胃经,禀赋有阳极生阴之气,是引阳入阴最好的药材。

如果患者肝火较重,阳气是无法进入厥阴肝的,因为肝火排斥阳气所致,即使用半夏引阳入阴,也只能使阳气处于少阴、太阴的境地,患者能入睡,但比较浅,只有清泻肝火之后,人体才能深入熟睡。

有一味药材叫夏枯草,此药于夏季暑气正浓之时,长夏季节成熟而枯萎,万物只有入秋之后才枯黄,而此药独禀天地之气,体前枯黄,意喻能将金秋萧杀之气提前,此物具有清肝火,散瘀结的作用,肝火得清,能吸引阳气入阴,所以

对于阳不入阴、肝火亢盛的病人,半夏配夏枯草,疗效特佳。

万病从根治18——修电扇的故事:表里证的诊断与治疗

一位老奶奶心慌、胸闷半个月,在医院救治,怀疑是冠心病,进行了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都没见到明显异常,服用改善心脏供血的药物后,症状倒是有缓解,她的左寸浮取细弱,沉取有力,舌下静脉也没有曲张,嘴唇颜色还算正常,这都不像心脉淤阻的情况。

上次吃东西凉了胃,这半个月肠道一直不太好,肚子总是隐隐作痛,每天大便三四次。”老奶奶开始述说起大便的事情,“也怪,每次拉稀便之后,心里总觉得空空的,就开始心慌了!”

老奶奶的病情描述,使我想起来几天前修电扇的事情,电扇是因为电线断了,所以才不转,这位老奶奶则是因为肠道受寒,手太阳小肠经收缩,影响到了心脏的气血供应。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上说:“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牖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脱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心与小肠是表里关系,这里的“入缺盆,络心”,就是小肠经与心经相连的证明。

小肠经受寒会引起心脏病?

老奶奶的小肠受寒,寒性收引,导致小肠经脉不畅通,小肠与心的表里联络通道受到阻断,心脏得不到小肠输送的经气,自然会感到心慌。腹泻之后,小肠经的经气减少,进一步加重病情。心脏原本无罪,只是替小肠受过罢了。

我建议她服用附子理中丸,平时吃点桂圆肉,一周后老奶奶告诉我,大便正常了,心也不慌了,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一点儿没有吃,感觉挺好的。

万病从根治19——表里证的诊断与治疗:便秘会引起咳嗽?

便秘会引起咳嗽?

肺与大肠相表里。当人体肺火较重时,肺火下移于大肠,。大肠热毒过重,就会出现大便干结,甚至便秘。这样的病人很多,平时只要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就容易诱发。此时,服用一些降肺火的药物,往往能起到较好的疗效。

桑叶质地很轻,属于清轻之品,能够走上焦,清肺火。因肺火导致的便秘,用桑叶泡茶喝,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样的病人,除了大便秘结外,还伴随有头皮屑多、毛发干燥、咽喉干燥、鼻腔干燥等表现,通过这些伴随症状,就可以判断出便秘是由于肺火过亢,影响到了大肠的传导功能,导致便秘的产生。

同理,大肠传导失常,也会影响到肺气的敛降,长期便秘的患者,肺气敛降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容易出现肺气上逆。这样的病人,受凉之后,就容易咳嗽,而且一拖就是很长时间,此时,泻大肠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患者陈某,女,75岁,大便干结十余年,咳嗽一周。

她是十余年来,长期便秘,大便一周一次,干结如羊粪,一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伴胸闷,心慌,心悸。在医院用抗生素治疗三天,病情没有明显好转,于是寻求中医治疗。病人是明显的裂纹舌,剥脱苔,右寸浮实而紧,沉取有力,右关尺间郁涩,左关郁涩。

我给她开了一个中药方,兼用玄参、麦冬、火麻仁等,患者才服用一剂,就解出大量干结的大便,咳嗽好了一大半,服用三剂后,咳嗽痊愈。这个案例就是通过表里关系来治病的。

其他脏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与六腑互为表里,五脏属阴,藏而不泻,六腑属阳,泻而不藏。浊邪停留于五脏,容易出现藏而不泻的状况,只有通过通泻六腑,以表治里,才能排泄五脏积蓄之邪气。

泻大肠可以治疗肺中浊邪。

泻小肠可以治疗心中浊邪。

泻胆腑可以治疗肝之浊邪。.泻膀胱可以治疗肾之浊邪。

降胃气可以治疗脾之浊邪。

临床上经常看到医生对黄疸型肝炎的病人采用疏肝利胆的治疗法则,这就是通过泻胆来治疗肝,如果不从胆人手,只是从肝来用药,那么肝中的邪气就没有出路,治疗就会进人死胡同。

治疗肾病病人,医生会从膀胱人手,因为只有小便通畅了,肾脏的毒素才能被排出。慢性肾病患者,尿素氮、肌酐等指标会出现异常,它们只有在小便通畅了之后,才有可能转为正常。没有哪个病人膀胱都排不出尿了,肾脏还是好的。

治疗脾脏的疾病,需要从胃人手。当脾脏被痰湿所困之后,脾脏的升清功能就会减退,运化功能也会减退。而健脾的同时,通过降胃泄浊,有利于痰湿从肠道排泄出来,只有胃的降浊功能正常,脾的升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中焦气机才能有升有降,中焦如沤的功能才能正常,脾胃之土才能化生万物。

明白了上述道理,在治疗五脏疾病时,就需要兼顾六腑,考虑六腑的功能是否异常,从六腑人手,清泻五脏的浊邪,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泻腑来治脏,实证如此,虚证则需要针对亏虚的脏腑,补充气血。如果虚证还用泻法,还是来泻大肠,那五脏会更加亏虚,瘸隋会更加严重。

万病从根治20——虚证的诊断与治疗:四种心血不足的治疗

油灯的故事——虚证的诊断与治疗(一)

心血不足的治疗

如果煤油灯没有油了,灯是无法点燃的;同理,如果心血不足了,心火就会衰微,就会产生心悸怔忡,头昏目眩,面色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等症状。这样的人做心电图检查,就会发现心律失常。

一、心血不足导致心律失常时,就需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临床上常用归脾汤,组方为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龙眼肉、当归、炙远志、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

方中的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能益气健脾,以滋生化之源,使心气虚得补,气能生血,从气治血;当归、龙眼肉能补养心血;酸枣仁、茯苓、炙远志能养心安神;木香能理气醒脾,使其补而滞。全方共建健脾补血,养心安神之功。

心脏气血不足的病人,除了喝归脾汤,也可以买中成药归脾丸吃,效果也是一样的好。浓缩丸的话,每次服用8丸,每天服3次即可。此药具有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的功效,最适用于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心悸等症。因为此药补养心脾,能够增强脾脏的统血能力,因此对于各种虚证所致的出血,均有效用。临床上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窦性心动过缓以及阵发性心动过速均有效用。

二、如果心脏气虚重于血虚,阳虚重于阴虚,就要服用柏子养心丸。此药由柏子仁、党参、炙黄芪、川芎、当归、茯苓、远志(制)、酸枣仁、肉桂、五味子(蒸)、半夏曲、炙甘草、朱砂组成。可补气,养血,安神,主要针对心气不足、心阳虚寒的患者,症见夜寐多梦,心悸易惊,神疲气短,健忘盗汗,身体乏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略数等。但由于此方中温热药偏多,所以燥热心烦者、肝阳上亢等有热象者均不宜服用。

三、如果心脏血虚重于气虚,阴虚重于阳虚,出现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等症状,可以服用天王补心丸,此药由丹参、当归、石菖蒲、党参、茯苓、五味子、麦冬、天冬、地黄、玄参、远志(制)、酸枣仁(炒)、柏子仁、桔梗、甘草、朱砂组成,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的功效。

四、如果心脏阴血亏虚较盛,导致虚火亢盛,出现胸中烦热、心悸不宁的症状,就需要选用朱砂安神片,此药由朱砂、黄连、地黄、当归、甘草组成,具有清心养血,镇静安神之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guangyanzz.com/pgyyy/715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